在中國現存的國寶文物之中,許多文物都是來自民間的捐獻,在陜西博物館就收藏著一件稀世之寶,是來自一個農村小伙捐獻的,這就國寶的捐獻頗為曲折,甚至差點被毀。
這就國寶就是虎符,在許多影視劇中虎符很常見,古代皇帝或是將軍,調兵遣將就是用虎符當憑證,古人對老虎有一種特別的崇拜,勇猛的將軍也以“虎將”稱呼。
據說虎符最先是西周姜子牙發明的,一支虎符分為兩半,一半在皇帝手上,一半在地方官員,一旦遇到調兵的事,要核對虎符才能調兵,“符合”一詞也是由此而來。
在中國歷史上,虎符一直是一件重要的國家重器,其形狀也多次發生過變化,在秦漢時期是虎形的器物,到隋朝時改成了麒麟符,甚至還有過魚符或是兔符,以及龜符。
陜西省博物館的這件虎符是秦國杜縣虎符,它的出現頗為意外,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西安郊區沈家橋村的一個叫楊東峰的少年,他在幫助大人平整土地時發現一個銅塊。
他在好奇之下挖出這個小銅塊一看,竟然是一個像貓像虎一樣的玩具,楊東峰出于好玩就把這個東西放在口袋里帶回了家,有一天他想這個東西是銅的,可以當廢品賣掉。
于是他就去廢品站,他把這個東西拿給收購的人看,廢品收購人一看這個東西雖然是銅的,但是太小了,也值不了幾個錢,就拒絕了楊東峰,這可真是有眼不識金鑲玉。
既然收廢品的人不收,楊東峰就把這個東西拿回家擱在窗戶上,村里的一些小孩常常拿著這個東西玩,時間一長這個渾身是銹的銅老虎就被磨光亮了,上面還隱約的出現有字。
看見這些金色的字,楊東峰感覺到這個東西不一般,于是他帶著這個東西就到了西安,轉悠到了陜西博物館門口,正好碰見了考古專家戴應新,專家一眼就認出了這是虎符。
楊東峰表示愿意把虎符上交,但要求一套軍服作為上交的獎勵,可是博物館沒有軍服,于是在戴應新的操辦下,博物館給楊東峰發了7元的獎金,以及一封表彰信。
專家拿到虎符之后,仔細研究,發現虎符身上有40個字的銘文,還是錯金的,字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
專家通過“君在右”三個字推測,秦國只有秦惠王生前稱自己為君,不久改稱“王”,斷定這是秦惠王時期的虎符,如今秦杜虎符被珍藏在陜西省博物館,供人們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