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文獻"的概念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跡、古物、模型、碑石、繪畫等,統稱為"歷史文獻"。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關于"文獻"的定義是:"文獻: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數千年來,我國先人創造出豐富而燦爛的各類文化碩果,主要是錄存于浩如煙海的古代圖書典籍之中,這些就是古典文獻。
文獻收藏屬于冷門偏門,目前價格處于低洼時期,收藏門檻低回報大。
文獻是文化的載體、歷史的鏈條,藏品不只是個人的財產,它同樣是屬于全民族的精神財富。
看看你有沒有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類似的藏品:
清 公元1644-1911不著撰人
藏文、滿文大藏經
滿文大藏經 縱:25公分 橫:74公分 每函高度不等
康熙藏文大藏經 縱:33公分 橫:87.5公分 每函高度不等
乾隆藏文大藏經 縱:28.4公分 橫:75.7公分 每函高度不等
佛教歷經二千余年的傳布,久已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藏文、滿文佛經的翻譯,不僅保存了我國少數民族的語文及思想,同時也有助于東方文化的保存,是舉世罕見的珍貴史料。本院典藏清康熙、乾隆兩朝藏文大藏經共一二二函,乾隆朝內府木刻朱印滿文本大藏經共三十二函,合計共一五四函。每函經篋,由經葉、經板、經衣所組成。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的經葉,正反兩面,以金泥正楷書寫,每函自三百葉至五百葉不等,經葉依序迭放后,在邊圍即呈現金泥彩繪的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八吉祥圖案。經板分為內外兩層,外層上下各一塊紅漆木質經板,其正面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個梵文金字。內層上下各一塊深藍木質經板,頂塊反面塑有頂禮佛、頂禮法、頂禮僧的梵藏對照金字,兩側各繪佛像一尊。頂塊正面依次有白、藍、綠、紅、黃五色絲綢,各繡有梵藏字母及八吉祥圖案,底塊經板有彩繪的五尊佛像。內外兩層經板將經葉含夾以后,以絲質經索捆扎,并附上白色哈達,然后以黃綾經衣包裹,就成了完整一函的經篋。
清 公元1644-1911 不著撰人
滿文原檔 每冊規格不等
明神宗萬歷二十七年(1599),滿洲努爾哈齊為文書往來及記注政事的需要,命巴克什額爾德尼等人以蒙古字母為基礎,結合女真語音,而創制了滿文,這種由蒙文脫胎而來的初期滿文,是沒有圈點的滿文,叫做老滿文。天聰六年(1632),皇太極命巴克什達海將老滿文在字旁加置圈點,使滿文的語音、形體更臻完善,這種加置圈點的滿文,叫做新滿文。本院珍藏滿文檔案相當豐富,其中滿文原檔,共四十巨冊,清太祖朝與太宗朝各占二十冊,記事始自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三月至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止。所使用的紙張,主要為明朝舊公文紙和高麗箋紙。書寫的文字,有蒙文、無圈點老滿文、半加圈點過渡期滿文、完全加圈點新滿文,是研究滿族先世發祥傳說、八旗制度、社會習俗、經濟生活、部族發展、對外關系及明清交涉的直接史料,也是探討滿文由舊變新的珍貴語文數據,滿文原文件就是滿族入關前的重要秘籍。
清 公元1644-1911 不著撰人 起居注冊
黃綾本 縱:29.5公分 橫:18.2公分
起居注官記載帝王言行的檔冊,叫做起居注冊,是一種類似日記體的史料。其體例起源很早,周代已設左史、右史之職,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唐代有創業起居注。清康熙十年(1671)在太和門西廊設起居注館,起居注官以日講官兼攝,屬翰林院。本院典藏清代歷朝起居注冊,包含滿文本與漢文本兩種。康熙朝每月一冊,全年共十二冊,閏月增一冊,雍正朝以降,每月增為二冊,全年共二十四冊,閏月增二冊。凡逢朝會、御門聽政、有事郊廟、外藩入朝、大閱校射、勾決重囚,起居注官都分日侍直。凡謁陵、校獵、駐蹕、巡狩,起居注官都須扈從。記注體例,先載起居,次載諭旨,其次載題奏事件,再次記載官員引見。起居注中還有內記注一種,所載為皇帝御殿、詣宮、請安、賜宴、進膳、赴園、巡幸、拈香、駐蹕、行圍、觀看燈火等活動。起居注冊記載的范圍極為廣泛,內容也很詳盡,可補其他官書的不足,探討清代史實,起居注冊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直接史料。
清 公元1644-1911宮中檔奏折
清初文書,沿用明代的本章制度,例行公事,使用題本,個人私事,使用奏本??滴踔腥~以來,將奏本因革損益以后,開始實行奏折制度。奏折內容,不受公私事件的限制,文武大員對于地方利弊,施政得失,民情風俗,無論巨細,凡有聞見,必須據實奏聞,各報各的,彼此不能相商。奏折繕畢,裝入封套內密封,外包黃紙,貯于折匣后加鎖,并裝墊黃褥,外用黃紬袱包裹。其折匣、鑰匙,俱由內廷頒賜,折匣損壞時,必須連同鑰匙繳還內廷,奏請更換。若折匣不敷使用,內廷尚未添發時,可以使用夾板捆縛。以綾幅包裹。如有緊急公事,奏折可由驛站馳遞,其余事件,雖系督撫,亦不得擅動驛馬,只能交由千總、把總或親信家丁赍遞入京,交由宮門奏事人員進呈御覽,不經通政司轉呈,機密簡便?;实塾H手批諭后發還原奏人,不假手于人。御批奏折繳回內廷后,貯存于宮中懋勤殿等處,因其置放宮中,后人遂習稱奏折為宮中檔。本院現藏宮中檔歷朝滿漢文奏折共約十五萬八千余件,都是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清 公元1644-1911 史館檔傳稿與傳包
右下 縱:24.5公分 橫:22公分
左下 縱:27公分 橫:17.5公分
康熙二十九年(1690),設國史館于東華門內,屬翰林院,是常設修史機構。民國三年(1914),國務院呈準于國史館舊址設清史館,史館中所征集的各處檔案,后來多歸故宮博物院。本院現藏史館檔,包含清代國史館及民初清史館紀、志、表、傳的各種稿本及黃綾定本,其中國史館歷朝本紀及列傳,除漢文本外,還有滿文本。國史館傳包的內容,除傳稿外,還保存當時為纂修列傳而咨取或摘鈔的各種傳記數據,例如事跡冊、事實清冊、出身清冊、政績冊、履歷單、經歷冊、戰功冊、節略冊、碑銘冊、籍貫冊、課卷冊、旗分姓名冊、八旗圖片、忠孝錄、片文、咨文、奏稿、年譜、文集、行述等等,史料豐富,可信度亦高,館中修史諸臣排比考訂官私資料后,列事作傳,年經月緯,敘列事跡,匯編成冊,然后仍將各種傳記數據,與列傳稿本,包封一處,而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原始傳記資料。從清代國史館及民初清史館所纂修的史書,有助于了解清代及民初的史學發展,從許多歷史人物的記載,可以顯露出一個時代的社會特征。
清 公元1644-1911 不著撰人 臺灣地圖(局部)
紙本彩繪
縱:46公分 橫:667公分
乾隆〈臺灣輿圖〉橫長六六七公分,縱四十六公分,為卷軸式彩繪紙本,采山水畫形式,畫面清亮優雅,藝術價值冠于現存各臺灣輿圖。其繪制年代不詳,圖上原亦無圖名,但從輿圖中所呈現的官署、治所及行政轄區等區劃,研究者大致傾向于清乾隆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756-1759)年間繪制。輿圖方位采上東、下西、左北、右南,繪制范圍在臺灣本島南起沙碼磯頭,北至大雞籠城、東迄山地、西抵海,另兼及若干近海島嶼、沙洲、礁石及澎湖群島,凡山川、港灣、河流、島嶼、沙洲、縣城、衙署、廟宇、炮臺等,俱逐一標明。本圖共注記一千多處地名,其中包括三百三十個原住民部落社名稱、四百多個漢人聚落分布,以及二百多個軍隊駐扎、官衙治所、廟宇、塘汛等行政機構,可謂臺灣古今地名演變的第一手重要數據。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 暹羅國金葉表文
金葉表文:縱16.3公分 橫28.5公分
螺鈿木盒:高17.5公分 橫28.5公分 長26公分
另附龍紋蜜蠟封泥、金絲線織囊袋、小銅環八個
這是一件裝幀極為講究的暹羅國金葉表文?!副怼梗乔宄幎ǚ獙賴轮袊实鄣纳闲形臅Q謂,但是暹羅國本身是否能接受與認同這種中國天朝自居的國際關系,則尚待對表文內容的解讀。本院藏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五月二十六日暹羅國王鄭昭(1734-1782)遣使入貢的貢單一件,內載貢品中有金葉表文一張、公象一只、母象一只,另有沉香、龍涎香、金剛鉆、西洋毯、孔雀毛、翠皮、象牙、犀角、降真香、檀香、白膠香、樟腦、蓽橃、白荳蔻、藤黃、大楓子、烏木、桂皮、蜂蜜皮、蘇木等。貢單中明白加載以上各項正貢外,鄭昭另備有公象一只、犀角一擔、象牙一百擔、洋錫三百擔、藤黃一百擔、胡椒三千擔、蘇木一千擔,因恐逾越入貢規定數量,并未列入正貢清單當中。一般認為這件金葉表文便是鄭昭所呈,鄭昭曾因擊退入侵的緬甸軍,被推舉為暹羅國君長,初掌國政,為爭取宗主國的承認,以鞏固其政治地位,故備厚禮入貢請封。根據內務府「活計文件」的記錄,清宮經常將外藩入貢時所呈遞的表文镕化以作它用,因此表文被保留下來的相當稀少,院藏這件「暹羅國金葉表文」,更突顯出其珍貴性。
清 公元1644-1911郎世寧、艾啟蒙、王致誠、安德義等繪,法國良工制作銅版 得勝圖銅版畫(部分)
縱:56公分 橫:89.5公分
乾隆年間制作的各類銅版畫戰圖中,《平定回疆圖》(又名《平定伊犁回部得勝圖》)是當時制作時間最早者。全圖自起稿到雕刻,皆委由西洋畫工參與,是具體呈現中西文化藝術融合的杰作?!镀蕉ɑ亟畧D》所描繪者,系清高宗于乾隆二十年(1755)、二十三年(1758)和二十四年(1759)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達瓦齊、阿睦爾撒納,以及回部大小和卓木布拉泥敦、霍集占挑起叛亂的主要過程。據《活計檔》所載,隨著乾隆二十五年(1760)西陲戰況大致底定,高宗命令宮廷西洋畫師郎世寧、艾啟蒙、王致誠、安德義四人著手以絹草繪圖稿。乾隆二十九年(1764)命郎世寧等人將原先的圖稿畫大,其正式稿樣陸續發往廣東粵海關,運往歐洲法國承辦。圖樣運抵法國后,法王路易十六相當重視,特委由法國皇家藝術院挑選良工制作銅版,務求精細。從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三十九年(1774),歷時六年,制作完成。透過法國東印度公司前后運返中國,計含金屬銅版十六塊,銅版畫二百套。本件為格登山斫營圖,縱五六公分,橫八九.五公分。本圖描繪阿玉錫率騎兵夜襲準噶爾部首領達瓦齊在格登山的營區,準噶爾部潰不成軍清軍大勝之場景。畫面生動逼真,刻畫細致,極富立體感。
清同治 公元1862-1873詔書─同治親政詔
縱:84公分 橫:410公分
清制凡國家重大事件或隆重慶典,都要由皇帝頒布「詔書」,詔告天下臣民知曉。例如皇帝登基、大婚、親政、賓天、入承大統、維新、立憲、重大災變等,都要布告天下,咸使聞之。詔書的擬寫,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必然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語為「布告天下,咸使聞知」或「布告中外,咸使聞知」,中間則敘述詔告天下事件的內容。詔書由內閣擬稿,經大學士定稿進呈,皇帝批閱后,以滿、漢兩種文體,墨筆楷書,寫在大幅黃紙上,漢文由右至左,滿文由左至右,中間及紙張接縫處鈐「皇帝之寶」璽。制作完成后的詔書稱為「詔黃」,以極其隆重而繁復的禮儀,送至天安門城樓上宣讀,象征著布告天下。宣詔禮成,由禮部接詔,立即謄寫或雕版印刷多份,由驛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員接詔、宣詔,層層下達,以達布告天下,咸使聞知之目的。謄寫的詔書,稱為「謄黃」,雕版印刷的詔書,稱為「搨黃」。本件是謄黃本「同治皇帝親政詔」。同治皇帝雖于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繼位,但因年僅六歲,故由兩宮太后慈安與慈禧垂簾聽政,十一年后方始親政,這是他親政時詔告天下的歷史文書,詔書中以較小字體開列親政德政,讓天下臣民共享承平。全幅縱八十四公分,橫四一○公分,滿漢對照,是清代詔書的標準形式。
清光緒 公元1875-1908國書─大清國致大英國國書
國書:縱 34.5公分 橫 269公分
函套:縱 34.5公分 橫 23公分 高2.5公分
國書是國家元首代表本國政府致書于他國元首的一種文書,用于國際交涉時,由特派專使遞送;用于公使赴任卸任時,則由公使晉見駐在國元首 時呈遞。本院典藏國書包括:英、法、俄、比、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羅馬教廷、韓、安南、緬甸、暹羅等國。清廷經過中英鴉片之役及英法聯軍之役以后,為適應新的形勢,開始改變對外態度。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發生后,清廷派三口通商大臣兵部左侍郎崇厚出使法國,以示和好。光緒元年(1875),命候補侍郎郭嵩燾充出使英國大臣。光緒十年(1884),命侍講許景澄出使法、德、意、和、奧五國。光緒三十一年(1905)六月,清廷命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五大臣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同年八月二十六日(公歷九月二十四日)十時,革命黨人吳樾炸五大臣于北京正陽門火車站,傷載澤、紹英,吳樾以身殉,五大臣行期延后,所攜國書,亦繳回朝廷。九月二十八日(公歷十月二十六日),清廷改派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鐸,會同載澤、戴鴻慈、端方,前往各國考察政治。本件系清廷致英國國書,橫二六九?五公分,縱三四.三公分,用滿漢文對照繕寫,滿文在左,由左而右,漢文在右,由右而左,俱直行書寫,并鈐有印璽,由署兵部左侍郎徐世昌、鎮國公載澤、商部左丞紹英聯銜呈遞,以示親仁善鄰、參觀互證之意。國書為冊頁式,外裝雙龍盤珠封套。
來源:《藝周刊》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