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博時空
文博時空 作者:翟德芳看完南京博物院的通史陳列,我就準備離開了。走到一樓,偶然發現旁邊還有一個展室,上面寫著“鎮護天下——南京博物院藏金獸特展”。這個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什么金獸,值得做個特展?于是我走了進去,發現這個特展室還真是金碧輝煌,其主要的展品是一尊金獸,此外還有一批戰國時楚國的貨幣——郢爯,以及馬蹄金、金餅等。這批寶物1982年出土自江蘇盱眙南窯莊窖藏。我還是孤陋寡聞??!竟然不知道有這樣一件事情。細看這批寶物之后,我決定為其專門寫一篇文章。
圍繞寶物的爭奪
這批寶物是被偶然挖出來的,圍繞著它們,發生過激烈的爭奪。
1982年2月10日,春節剛過,江蘇盱眙縣南窯莊的村民們開始疏通溝渠,為春耕做準備。村民萬以全新婚不久,要照顧懷孕的妻子,來到工地最晚,只剩下一段最高、也是淤泥最多的地方給他疏通。萬以全第一鍬挖下去,就感覺碰到了金屬,挖出的泥塊還特別沉。他蹲下去查看,抹去淤泥,露出一件黃澄澄的金獸,金獸底部還嵌著幾塊金塊。大哥萬以才過來幫助,二人在金獸下方又挖到一只銅壺,壺內塞滿閃閃發光的金幣。二人見挖到寶貝,便抱起寶貝,一口氣跑回家,閂上大門,清洗后裝進箱子。
南窯莊出土的馬蹄金
發現寶物的消息傳開,四鄰八鄉之人紛紛趕來看寶,萬家周圍聚集了幾千人。當日中午,盱眙縣公安局副局長錢永華接到報案,稱有人挖到大量黃金,立即帶人來到南窯莊。此時萬家三間茅屋被圍得水泄不通,樹上、草垛上爬滿了人,嚷嚷著要看寶貝。面對這種混亂狀況,錢永華當機立斷,將萬家的方桌抬到門口,抱起銅壺、站在桌上說:“就一個破壺,有什么看的?”他一面向老百姓宣傳文物法規,一面迅速將文物搬到車上,運到縣里,藏進銀行金庫。
發現寶物的爆炸性新聞很快在南京的媒體上發表,南京博物院辦公室主任徐湖平立即向院長姚遷匯報,南博遂派考古部的李文明和錢鋒兩人趕到盱眙,在銀行見到了這批珍寶。經過鑒別清點,銅壺內共9塊半金餅,重2864克;15塊馬蹄金、麟趾金,重達4845克;11塊金版楚國錢幣“郢爯”,重達3260克,金獸加上金塊的黃金總重量超過了20千克。
南窯莊窖藏出土的楚國貨幣“郢爯”
當時,銀行已將此消息上報給北京,人民銀行的錢幣博物館正缺少楚國的錢幣“郢爯”,立即派人來征調,且答應給盱眙30多萬元人民幣補償。北京、南京兩地遂展開了一場“錢幣”和“文物”的爭奪戰。
南窯莊窖藏出土的金餅
南京博物院占有地利之便。他們的工作人員手持江蘇省政府的文件和淮陰地委蓋章的公文,連夜趕往盱眙取寶。這已是他們第三次前往盱眙,在荷槍實彈的公安人員的護送下,終于將這批國寶運抵南京。如今,這尊金獸是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之一,也是中國迄今考古發現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可稱是稀世之寶。
金獸
窖藏坑與主要文物
金獸被發現后,南京博物院在出土地點做了清理發掘。清理工作確定,出土文物系窖藏,窖穴開口處已被破壞,現存窖穴下部周壁直徑約2米,殘深0.6米。西漢金獸出土地點離地面1.2米,埋藏狀態是先將銅壺置于生土面上,銅壺內裝郢爰和馬蹄金,以金獸為蓋,之后另以一件銅器倒扣在銅壺上,罩住金獸,故金獸頸部留有銅銹痕跡。上蓋的銅器僅存碎片,為寬沿、薄壁的銅盆。在直徑約2米的范圍內清出銅壺上脫落的梅花釘10多枚,并有金獸面銜環上的小龍頭飾1件。
在出土地點之東有漢代遺址,發現有繩紋簡瓦、板瓦的殘片。房屋能使用瓦建造,反映不是普通百姓,推測其居住者就是此座窖藏的埋藏者。
出土的銅壺名陳璋圓壺,又名錯金銀重絡壺。該器同流落在美國的陳璋方壺原是一對,其口沿內、圈足內側、圈足外緣均有銘文。最后一條銘文記載著公元前315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大將陳璋率兵攻伐燕國,陳璋將掠奪的燕國王室青銅器刻上銘文以記其赫赫戰功。
陳璋圓壺
陳璋圓壺是一件鑄有鏤空三層網絡套,內錯銀、外錯金,附加玉石鑲嵌的稀世珍品,綜合使用了渾鑄、分鑄、鑄接、金銀錯、玉石鑲嵌之工藝,集先秦青銅加工技術之大成,代表著當時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以文物的史料價值而言,這件“陳璋圓壺”其實比金獸更高。我在展覽中未見到實物,堪稱最大遺憾。
金獸通高10.2厘米、身長16厘米、身寬17.8厘米,重達9100克,含金量達99%。其形態呈蜷伏狀,頭枕伏于前腿上,屈腰團身,首靠前膝,耳貼腦門兩側,頭大、尾長、身短而粗壯,附耳瞪目,張口露齒,神態警覺,頸部戴三輪項圈,似虎,更類豹。其頭頂有一環鈕,空腹、厚壁,澆鑄成形。底座空凹,內壁刻有小篆“黃六”二字,“黃”指質地為黃金,“六”為序數。這尊金獸是青銅鑄造工藝與金器捶擊工藝相結合的產物,其全身斑紋大小一致,呈不規則的圓形,應是整體鑄成之后特意用工具捶擊上去的。
南窯莊窖藏出土的金獸(細節圖)
與金獸、銅壺同出的,還有30多塊各式各樣的戰國和漢代金幣。這些金幣出土時都裝在銅壺里,共計有“郢爯”金版11塊,圓形、馬蹄形金餅25塊。“郢爯”金版是戰國時期楚國官方鑄造的金幣,一般稱為“楚金版”,是中國最早的制式黃金貨幣。南窯莊出土的11枚楚國金幣中,最珍貴的自然是一張完整無切割的“郢爯”金版。另外兩種古代金幣一種為圓形,一種為馬蹄形,都是秦漢時期最常見的金幣品種,其重量大多在秦漢量制一斤至兩斤之間,方便攜帶,支付時切割稱量。出土的圓形金餅中就有一枚被切掉一半,可見這批金幣中有部分經過流通使用。
南窯莊窖藏出土的完整的“郢爯”金版
金獸何來?
作為特展主體的金獸,究竟是什么動物呢?過去的研究,有人認為是老虎、有人認為是獅子、有人認為是豹子。從其造型來看,我個人認為應該更加接近豹子。金獸全身滿布斑紋,特征同豹子最接近。它的形態很像一只憨憨的“大貓”,頸部戴著三輪項圈,說明它應是被馴化過的。古人認為豹有避邪的功能,因此常將器物做成豹形,以求平安。窖藏中以金豹為蓋,應該就是希望它能守護住壺中的金幣吧?
金獸細部
關于這批窖藏的時代還有爭論。因為出土了馬蹄金,根據《漢書·武帝紀》, “馬蹄金”、“麟趾金”是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才開始制作的,所以在發掘簡報中,南窯莊窖藏的年代最初被定在漢武帝太始二年以后,認為這批金幣是西漢國庫貯藏的財物。
“郢爯”細部
但后來有研究者提出,自西漢中期(武帝時期)到王莽篡漢以前,盱眙地區并未發生過大的動亂。如果這批總重八十余斤(秦漢量制)的黃金確為漢朝國庫所貯,沒有理由一直埋在地下。以埋藏形態而論,將金幣貯藏在壺內、用銅盆覆蓋后匆匆掩埋,倒更像是亂世中的無奈之舉。
江西南昌?;韬钅沟陌l掘,出土了大量漢武帝時期制作的馬蹄金、麟趾金實物。相較于南窯莊窖藏出土者,其鑄造工藝要更精良,所以有論者認為武帝時期的馬蹄金是在原有的馬蹄形金餅基礎上重新設計而成的,也就是說,早在武帝之前,已經有馬蹄金了。
?;韬顒①R墓內棺餅形金,現藏于南昌漢代?;韬顕z址博物館
?;韬畛鐾恋摹吧稀弊执笱欅嚱?,現藏于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江蘇盱胎南窯莊窖藏出土的褭蹏金,現藏于南昌漢代?;韬顕z址博物館
如此而言,結合出土的其他戰國時期遺物,南窯莊窖藏的埋藏年代或許可以上溯到秦末至西漢初年。秦漢之際,江淮地區風云際會,不僅有楚懷王(義帝)被項梁等楚國貴族擁立為王、建都盱眙,還有漢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向東進攻荊王劉賈,劉賈敗走富陵(今盱眙東北洪澤湖中)。南窯莊地近楚懷王稱王的盱眙古城、劉賈封王的東陽(今盱眙東陽古城)和其敗亡的富陵,很有可能與其中的某個歷史事件有關聯。
南窯莊窖藏的地理位置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西漢建立后,劉邦的侄子劉濞被封為吳王,盱眙正在其封國內。漢景帝時,劉濞發動 “七國之亂”,兵敗南逃,被東越所殺,南窯莊埋藏的巨量黃金亦有可能是劉濞或其他吳國貴族的珍藏。
無論如何,這些文物絕對是稀世文物,其中陳璋圓壺、金獸和金版“郢爯”三件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這次能在偶然情況下,看到這批國寶,真是我的幸運!
圖片 |翟德芳
排版 |黃思琦
設計 |尹莉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