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公開拒絕出席北約峰會,并派遣代表團前往中國參會,這是否意味著美韓關系開始出現微妙變化?派遣代表團來中國又談什么呢?
一年一度的北約峰會在荷蘭海牙召開,不過從目前的全球局勢來看,北約內部存在很大的分歧,預計能夠達成的共識非常有限。不過在涉華問題上,西方的立場一直都保持高度一致,所以北約峰會也一直被外界戲稱為“反華峰會”。不過此次峰會卻出現了一個“意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堅定盟友韓國,此次卻罕見的缺席峰會。早在6月22日,韓國總統辦公室就發表聲明稱,李在明決定缺席此次北約峰會。
毫無疑問,這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局面,畢竟李在明再“賢明”,韓國這個國家還是實質上受到美國影響,這意味著韓國無法擺脫西方陣營的身份,上臺第一通電話打給特朗普,沒理由不來北約峰會這樣的重要場合“拜碼頭”。
但是從實際角度出發,李在明或許還真沒必要在北約峰會上浪費時間。一方面,李在明的上臺情況特殊,沒有經過權力交接的環節和提前組建內閣的流程,盡管上臺后大刀闊斧的推行新政,甚至還解散了韓國最高檢察廳,但這些雷霆強勢的舉動只是解決了政壇動蕩的問題,嚴峻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停滯都是他接下來的執政重點,否則無法給韓國民眾一個交代。基于這種情況,李在明去參加北約峰會必然會被西方國家裹挾,李在明是個有想法、有野心的政客,他不希望自己的計劃被打亂,這些西方國家能避則避。
另一方面,李在明和尹錫悅的執政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參加了三次北約峰會,不僅高調發表一些涉華言論,還試圖強化韓國和北約之間的合作關系,身體力行的推動“北約亞太化”的西方戰略。而李在明拒絕出席就是對外界釋放一個信號:他不會走尹錫悅的老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剛剛落幕的G7峰會上,特朗普因為關注中東局勢,只在加拿大待了半天就提前返回國內,導致此次峰會當天召開當天結束,李在明甚至沒有被提及,成了會議上的“透明人”,這對韓國而言是十分尷尬的。而英法德日這些國家也沒有誰提及這些問題,也有刻意忽視李在明的意思,畢竟他是走“親華”路線上臺的,被邊緣化也在意料之中。這樣一來,他參加北約峰會也不會有任何轉變,丟臉的事不如不做。
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李在明宣布缺席北約峰會后,就派遣國會議員組成代表團于23日至26日訪問中國上海和北京,前者是參加包括華為、商湯科技在內的中國人工智能和高科技領域;后者則是和中方對應層級會談,落實李在明推動中韓經濟和外交層面的合作問題。這意味著李在明并不是打著“親華”的旗號上臺,而是切身實際的想要兌現自己的承諾,修補尹錫悅時期僵化的中韓關系,為韓國經濟尋找出路。
當然了,這一系列的舉動顯然不會讓美國政府特別滿意,中美就關稅戰問題已經舉行了第二次會談,但稀土問題對美國如鯁在喉,遲遲得不到解決,特朗普也不愿意現在就松手解除對華制裁,預計關稅戰還得僵持一陣子。在這種時刻,韓國政壇局勢塵埃落定,韓國新總統卻不和美國上下一心,可以預見特朗普很快就會對李在明施加壓力。
不過前有日本首相石破茂拒絕和美國達成協議,甚至特朗普自降身份致電都沒有得到任何收獲,李在明為什么就一定要對美國妥協呢?無法破局著急的是美國,反而趁著這個時期和中國搞好關系,也遠比平常時期示好更有分量一些。至于最終韓國是“親美”還是“親華”,全看李在明如何抉擇了,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