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廂,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概念。城墻以內叫做城,城墻外頭人口稠密,有一定經濟活動的區域稱之為廂。所以城廂一般指代的是城墻內和城墻外較繁華的地區。而講到上海的老城墻,就要講到兩條重要的路:一條路叫中華路,一條路叫人民路。明朝中葉嘉靖年間,上海縣連續遭到了來自東海的倭寇侵犯,縣丞、鎮撫均殉職。明嘉靖32年,上海官民競相幫助,用3個月的時間,筑成了一座周長9里、高2丈4尺的城墻。
直到今日我們仍舊可以看到大東門、小東門、大南門、小南門、老西門、老北門等幾個站點。在1912年的時候,上海拆掉墻頭,填掉壕溝,造了人民路。在民國3年,也就是1914年的時候,拆掉老式城墻,然后填掉壕溝,也就是現在的中華路。人民路和中華路都是半圓形的,兩條路首尾相接,也就是現在的老城廂。不僅如此,而且,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還有唯一的一座水城門,始建于450年前明清時期,你去過嗎?
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上海唯一的一座水城門在哪里?那里又有著哪些少為人知的秘密?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水城門的那些事。水城門是青浦環城水系公園淀浦河夢蝶島區域重要的標志性景觀,位于淀浦河和漕港河三叉口,總長87.3米,總寬20米,城門橋面標高為11.25米,城樓上有二層中式仿古城樓,城樓總高約12米。水城門一側連著云帆廣場、流泉廣場、晨興公園串聯起的沿河景觀,一側連接著大片綠地的水韻廣場。
橋身為古城墻的造型,上有箭垛,下有七拱,中間的大拱上刻有漕通二字,因此水城門又被稱為漕通水城門。橋上建有兩層城樓,斗拱飛檐,紅柱青瓦,是典型的中式仿古建筑。與橋身結合在一起,簡潔而又雄渾。水城門的建設是根據450年前青浦老城廂的歷史文獻記載復制還原的。那時的青浦老城曾設有東南西北以及小西門五個城門。除了東門,其余四門都有水城門。居民們出入老城,可以劃船從水城門進出。青浦老城的水系繁盛,可見一斑。
當我們走上水城門,看著南北臺階上名為“糧”和“漕運”的地雕,以及城樓紅柱上“曾記漕中舟楫盛,難忘海上水源長”的楹聯,青浦老城廂的生活記憶躍然而出。水城門是青浦過去的記憶,它經歷過戰火紛飛的年代,在炮火中瓦解,在盛世里重生。450年的歷史在它的腳下流淌,時代的燈在城墻照亮,是屬于和平年代的光。倒映一池波光隨著水系緩緩流淌,光與水躍動著舞曲,溫柔繾眷的夜由此開始。地上的驚喜,以及水幕噴泉一起升騰蔓延。
天幕里盛開的花朵,像是岸邊人那一張張笑臉。漾出道道漣漪,幻化成輕搖曼舞的彩綢,讓人心曠神怡。夜幕下的水岸,更有其綺麗的景彩。順水而行,不知不覺中走上一座橋。橋上三三兩兩的乘涼人,有的坐著,有的倚著。遠處星光點點,近處霓虹閃爍。
特別是對于工作和生活在上海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于上海唯一的一座水城門,始建于450年前明清時期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