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巢湖發布
說起合肥的“城”,我們往往想到:位于市區的漢合肥城、曹魏合肥“新城”及明清廬州府城,縱橫千年的肥東浚遒“龍城”,聞名遐邇的肥西三河古城墻……卻少有人提及坐落于巢湖之濱的“巢城”(在今巢湖市區)。事實上,巢城的歷史可上溯千年,迄今仍殘存3段城墻,共長約數百米。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此城之磚城,乃是廬州合肥人始建。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編者按
巢縣南門、北門(1938年)
▲ 來源:《支那事變畫報》
城源:桀王城、居巢城辨析
關于巢城起源,不得不提到桀王城。桀即夏桀,夏朝末代君主,相傳是暴君。《尚書》稱:“成湯放桀于南巢”, 《國語》稱: “桀奔南巢”,對于“南巢”在何方,歷來眾說紛紜, 主流說法認為應在江淮,如東漢 高誘注《山海經》《淮南子》稱:“南巢,今廬江居巢”。“廬江居巢”即居巢縣,秦置,兩漢時屬廬江郡。
夏桀
▲ 來源:清《金石索》
居巢地望也有爭議。如唐《六臣注文選》:“漅湖在居巢”,直指巢湖隸屬居巢。東漢《水經》載:沔水“又東北出居巢縣南”,南宋《路史》引《同安志》《寰宇記》稱:“巢城在桐城……縣南六十五里,號古重城”,認為居巢在桐城之南。又據西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稱:“廬江六縣(今安徽六安)東有居巢城”。
“漅湖在居巢”
▲ 來源:唐《六臣注文選》
“廬江六縣東有居巢城”
▲ 來源:晉《春秋經傳集解》
落地巢縣亦有二說。其一,由東晉《搜神記》“城陷為湖”及歷史地震記錄,認為居巢城在巢縣西南,因地震引發地陷而沉入巢湖。其二,《讀史方輿紀要》及清代一統志、府縣志均稱,居巢城在巢縣東北五里。明代始有“桀王城”說,該城位居臥牛山背,“桀為成湯所放后死于此”,后為紫薇觀,與居巢城似有關聯。
“(古巢)城陷為湖”
▲ 來源:晉《搜神記》
“居巢城”
▲ 來源:清《讀史方輿紀要》
居巢故城疑團重重,桀王城卻似被坐實。清《( 康熙 )巢縣志》稱:“ 桀奔南巢,巢伯為築王城以居之,桀死城廢。 今北關外路傍近新鋪,有石墻腳,相傳曰王城遺址也”;“東行二里有岡,其長可三里許,乃放王岡也,上有大墩五六,其近北者特立岡頂,土人傳呼曰王墳也”。按此推斷,桀王城當為巢城之源。
臥牛山(2019年)
▲ 來源:巢湖發布
放王崗(2021年)
▲ 來源:微觀巢湖
自桀王城廢后至秦置居巢縣前,尤其是春秋時期,巢湖流域還出現過一個巢國,通常被認為即“ 古巢伯國、 漢居巢縣也”。與居巢情形相同,關于巢國地望亦是百家爭鳴,當代編纂的《合肥通史》在綜合了諸家考證及考古情況后得出:“六安以東的巢是早期的巢,楚國滅舒、圍巢以后,巢國的中心可能有所遷移”。
巢湖(2022年)
▲ 來源:飛閱新合肥
《合肥通史》特別指出,今六安以東、壽縣以南的肥西縣西部一帶,曾發現有關夏代貴族遷居留下的不少遺物(如三官廟遺址),還有大量屬于群舒系統的青銅器,以及多個周代的古城遺址。若按此論,則直接沖擊了巢縣桀王城和桀王墳(放王崗)的真實性。當然,就現有考古發現,對“六安以東”一說更加有利。
肥西三官廟遺址
▲攝影:郭如琦
以公元前548年楚吳巢城之戰為節點,楚國占領巢后,對其城池多有經營。諸如,前538年,楚臣薳啟強“城巢”;前517年,楚子派熊相禖“郭巢”。古人以“內稱城、外稱郭”,為城邑建立兩道防御工事,足見當時巢城的戰略地位。也正因有上述記錄,明人劉侖在《重建新城記》中說道:巢縣“故有城,春秋時所筑”。
古巢城建設記錄
▲來源:《春秋左傳》
發展:政區沿革與城池建設
先秦時期的巢國城邑,以及秦漢時期的居巢故城,有待發現而再考。這種充滿爭議和不確定性局面,至隋唐逐漸得到緩解。隋開皇初,改蘄縣為襄安縣,即設治于此。時縣境內有龜山、紫微山、亞父山、半陽山(今 半湯山 )、白石山、四鼎山(今四頂山)等,范圍包括今巢湖市及無為、廬江、肥東等市縣部分地區。
隋廬江郡圖
▲來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唐武德三年(620),分襄安縣立開城、扶陽二縣(均治今安徽無為境內),并置巢州,三縣屬之;七年(624),廢巢州及開城、扶陽二縣,改襄安為巢縣,還屬廬州。至此,標志著“巢縣”的正式誕生。中唐詩人 嚴維《 送薛居士和州讀書 》 詩 云:“ 楚地巢城民舍少,村煙杜樹怨湖秋。”反映了當時城鄉社會狀況。
嚴維《送薛居士和州讀書》
▲來源:宋《文苑英華》
宋初,巢縣仍屬廬州。太平興國三年(978),以巢縣城口鎮(一作無為鎮)建無為軍,巢縣隸屬之。 熙寧三年(1070),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無為縣。紹興初,廬州寄治巢縣(乾道五年 [ 1169 ] 復舊);五年( 1135 )廢縣;六年( 1136 )復縣;十一年( 1141 ),改屬廬州;十二年( 1142 ),復屬無為軍。
宋無為軍圖
▲來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此時的巢縣,已經有了城池建設的 記錄。至道二年( 996 ),“移治郭下”。 紹熙 四年 ( 1193 ) 三月 乙未 ,“ 修巢縣城 ”。此外,周必大在 書稿中 兩次提到“巢縣城壁”,等等。又據《方輿勝覽》,臥牛山“在巢縣城南”。臥牛山實在明清巢城西北隅,據此 宋代巢城或較其偏北 ,而前文所述“桀王城 ”可能系宋城遺址。
“臥牛山”
▲來源:宋《方輿勝覽》
宋景定元年(1260 )六月壬子,考慮到“ 江閫節制淮西三郡,巢縣尤為要害”, 詔升巢縣為鎮巢軍。入元后即廢。元至元十四年( 1277 ),置鎮巢府;二十 三年(1286)二月 乙巳, 降為巢州(一作鎮巢州,誤), 二十八年( 1291) 正月 辛酉,降巢州為縣 ,仍屬無為州。此后,“巢縣”又為明清及民國沿用。
“鎮巢軍”
▲來源:宋《(景定)建康志》
轉折:元末郡人王珪始筑磚城
時間來到元末,時逢天下大亂,各地起義蜂起。合肥人王珪見此形勢,遂在家鄉募集民兵,堅守廬州,自稱萬戶。所謂萬戶,為元代世襲軍職,設萬戶府,作為軍民兼管并負責治安、行政的機構。至正十四年(1354),王珪(或遭元軍鎮壓)以“鎮戍南巢”而移駐巢縣。為加強城市防御,王珪“筑磚城、浚濠塹”。
王珪傳
▲來源:明《(天順)大明一統志》
明代方志對此事記載特別強調“舊基”“舊址”或“舊規”,說明王珪系修舊鞏固而非完全新筑(尚不知巢城何時南移,抑或系《方輿勝覽》記載有誤)。明人又將他視為巢城之磚城首創者,而此前為土城或石城。此城“南臨大河(即今天河),周以巨塹”。城高一丈,約合3.2米,城周長4里190余步,約合2.6公里。城門數不詳,僅知其二門,東門“賓陽門”,北門“迎恩門”。
明清方志關于王珪筑城記錄一覽表
▲制表:又心
王珪,廬州合肥人。少時,曾在淮西廉訪司擔任“隸卒?”(差役)。某日,“見官長儀衛尊崇,輒慨然嘆曰:‘將相無種,在人為耳!’”于是下定決心,成就一番事業。淮西廉訪司,全稱“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設廬州路,元代地方監察機構,由提刑按察司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后改立,為御史臺直轄八道監司之一。
元廬州路圖
▲來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王珪鎮守巢縣不久,周圍形勢發生變化。至正十五年(1355)一月,朱元璋以滁州缺糧,派兵攻下和州(今安徽和縣);三月前后,王珪率部歸附,加入南征;六月,王珪隨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路(今安徽當涂)。因“從克太平有功”(一說繼續參加了集慶[今江蘇南京]之戰),王珪仍被任命為“萬戶”,還守廬州(按二十四年[1364]七月,徐達攻克廬州)。
元末農民起義(局部)
▲來源:《中國戰爭史地圖集》
王珪并未止步,不久重回戰場,征討南北。“下江南諸州邑,積有戰功;轉征吳楚,平定中原,勛績益著”,以赫赫戰功授指揮使,升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右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掌天下兵馬大權,系洪武十三年[1380]廢大都督府改置)之一。都督僉事,又稱僉都督,正二品,僅次于左、右都督和都督同知。
《官署圖》之五軍都督府
▲來源:明《洪武京城圖志》
洪武二十五年(1392),王珪逝世,歸葬合肥。1955年,考古人員在安徽農學院(今安徽農業大學)發現一座明代墓葬。出土墓志,志蓋上楷書“故驃騎將軍致仕都督府僉事王公之墓”,即證明為王珪墓。墓中還出土了“洪武通寶”等銅錢140枚及元代釉里紅開光花鳥紋蓋罐(一級文物)等,現藏安徽博物院。
元代釉里紅開光花鳥紋蓋罐
▲來源:安徽博物院
王珪相關事跡,見于《大明一統志》《皇明開國功臣錄》《南畿志》及各府縣志。史料記載“巢人戴如慈父”,足見王珪駐巢期間,施行善政深得民心。同府的舒城縣還將其列入鄉賢祀典。王珪在廬州府城內置有宅第。景泰二年(1451)廬州受災;翌年(1452),知府史濡以“市都督王珪宅”,擴大了合肥縣學的規模。
《王氏宗譜》之淵源世系
▲來源:資料圖片(王賢友提供)
札記
王珪所筑之城,因年久失修逐漸荒廢,只存東、北二門。嘉靖二年(1523),知縣李謨在舊城基礎上,“作土城以御寇”。三十六年(1557),倭寇(日本海盜)在海上橫行,“直薄維揚,所過掠焚,極其慘毒”。為此,侍御馬斯臧命令知縣嚴宏增筑磚城。新城規模較舊城大大拓展,城周12里(約合7公里),高2丈3尺(約合7.3米),寬6尺(約合1.9米)。
《全城圖》之新舊城門
▲來源:清《(康熙)巢縣志》
明清兩代,又經歷任知縣易可久、陳經言、夏崇謙、寧承勛、于覺世、鄒瑆、涂寧先、魏象彩、武明阿等進行數次重修,逐漸形成巢城的穩定規模及范圍……當我們再游天河及護城河畔的巢城古城墻時,當年王珪等先輩們修筑巢城的畫面,將由大腦進行AI生成后,在腦海里一一浮現。更早的爭議或空白,似乎需要我們更為深入的挖掘和發現?真切,鮮活!歷史“大事件”“小細節”,當為更多人所見。
明清時期巢城建設一覽表
▲制表:又心
由于篇幅有限,難以面面俱到,僅供參考交流。個人才疏學淺,還請看官指教 ,歡迎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巢城古城墻(2018年)
▲來源:巢湖發布
導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別企劃 -
| 市(下)
- 廬陽八景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門水關 -
| |
| |
- 官署衙門 -
| |
- 學宮書院-
| |
- 樓臺亭閣 -
| |
| |
| |
| |
| |
- 宅邸花園 -
- 壇廟寺觀 -
|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標商圈 -
| |
| |
| |
| |
- 老 字 號 -
| |
- 公共文化 -
- 城市風俗 -
- 區縣地名 -
注:以上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關鍵詞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時觸發多個關鍵詞的情況。各欄目及鏈接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開通了原創圖文合集,歡迎大家訂閱!
· ENJOY ·
編輯 | 淝南居士
? 素材來源 | 《山海經》《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淮南子》《水經》《春秋經傳集解》《搜神記》《隋書》《六臣注文選》《舊唐書》《新唐書》《文苑英華》《太平寰宇記》《同安志》《路史》《益國周文忠公全集》《輿地紀勝》《方輿勝覽》《建康志》《宋史》《洪武京城圖志》《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皇明開國功臣錄》《南畿志》《廬州府志》《合肥縣志》《巢縣志》《明史》《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志》《江南通志》《金石索》《支那事變畫報》《文物工作報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戰爭史地圖集》《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安徽省志·軍事志》《合肥市志》《合肥通史》《巢湖市志》《南京古舊地圖集》《王氏宗譜》 及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方志庫、日本內閣文庫、猶他家譜學會、湖北省圖書館、安徽博物院、安徽省圖書館、合肥市圖書館、合肥日報、飛躍新合肥、巢湖發布、微觀巢湖、最憶是巢州 、往期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