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多年來的老問題,繞來繞去其實都沒離開過一個詞——青訓,大家嘴上都喊著“得青訓者得未來,但真要有人把話落到行動上,尤其是像孫繼海這種國足功勛級人物,選擇一腳踢開1600萬“到手收入,丟下熟悉的賽場,轉身扎進青訓泥潭,這事在國內(nèi)足壇,確實不多見,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值不值得球迷點贊,咱們今天不妨擺一擺
孫繼海這名字,基本上是80、90后球迷的集體記憶,20歲當國足主力,98年遠征英倫,和范志毅組成了中國球員闖蕩英格蘭的“頭號敢死隊,當然水晶宮那段經(jīng)歷說不上成功,回國調(diào)整后,02年曼城那一腳,直接把自己踢進了英超,也把中國足球的旗子插進了更高的舞臺,可惜世界杯首戰(zhàn)傷退,國足三連敗出局,這些歷史鏡頭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孫繼海的職業(yè)生涯,既有高光,也有遺憾,但整體絕對配得上“功勛倆字
但真正讓人感慨的,是他退役時的選擇,2016年底,北京人和給出的1+1合同,輕輕松松兩年進賬1600萬,放在誰面前都不算小錢,尤其是稅后,踢球已經(jīng)實現(xiàn)財務自由的孫繼海,完全可以再賺一把,然后體面告別,可人家偏不,合伙人奉余莽也不是缺錢的人,央企上市公司半退休狀態(tài),倆人都選擇all in青訓,這操作擱一般人身上,多少帶點“作的味道,但他們真就這么干了
問題來了,為什么孫繼海非要選青訓,還非得自己掏腰包,甚至不讓投資人插手,這里頭其實有現(xiàn)實的無奈,也有理想主義的堅持,按青訓行業(yè)現(xiàn)在的套路,頂流功勛帶隊,投資人排隊送錢,穩(wěn)賺不賠的買賣,干股、融資、分紅一把抓,掙快錢完全有路子,但孫繼海偏偏不想躺平,擺明了“不擺爛,他選擇了和奉余莽自籌資金,死磕自主權,說白了,就是不想讓外行插手,不想只做表面文章,更不想讓青訓變成圈錢工具,這一點,對比一下某些只會站臺“割韭菜的前國腳,差距立竿見影
當然,有人會說,這是不是有點理想化,畢竟青訓不是一年兩年的事,砸進去的錢,短期內(nèi)見不到回報,說白了就是個“燒錢無底洞,但站在中國足球的歷史節(jié)點看,哪個階段不是因為“短視和“急功近利把好苗子給耽誤了,孫繼海不缺錢,也不缺名氣,選這條路,多少帶點“自討苦吃的成分,但這種“苦,恰恰是中國足球最缺的
細節(jié)很關鍵,孫繼海和奉余莽兩人直接控股公司85%的股份,這可不是“友情掛名,而是真刀真槍地管起來,既不被投資方“牽著鼻子走,也能保證青訓方向不變味,按他們的說法,“從長計議,其實就是不想做一錘子買賣,不想今天吹個牛,明天就跑路,放到現(xiàn)在的青訓圈,這種思路算是稀缺資源,畢竟太多機構前腳剛拿到投資,后腳就想著怎么退出套現(xiàn),最后一地雞毛,球員沒培養(yǎng)出來,倒是多了幾個“足球創(chuàng)業(yè)家
再說句實在話,孫繼海這波操作,未必能立刻帶來“國足起飛,青訓的效果可能要五年、十年后才看得見,但在當下這個“誰都想掙快錢,誰都怕虧本的足球圈,他能站出來說不,能不靠“擺爛混資歷,這種擔當本身就值得點個贊,更別說他本可以選擇更舒服的路,偏不,非得用最“笨的方式,和時間杠上一把,這種倔強和堅持,說難聽點,可能真是中國足球最后的底線
有網(wǎng)友可能會問,這種堅持能不能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會不會最后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說實話,答案沒人敢拍胸脯保證,青訓體系的成敗,涉及到方方面面,個人努力很難逆轉大環(huán)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孫繼海和奉余莽的選擇,至少讓我們看到還有人愿意為中國足球押注未來,不只想著眼前的“流量或者“分紅,這種人少,但不是沒有,至少說明中國足球的“火苗還在
說到底,青訓是個慢工出細活的活計,不是靠一兩個大佬就能逆天改命,但孫繼海主動放棄1600萬,不拿投資只為掌控青訓方向,這種“不擺爛的態(tài)度,其實比任何口號都更有說服力,也比任何“熱血喊話都更扎實,至于未來能不能等來收獲,誰都說不準,但至少中國足球又多了點希望,而這希望,是靠人真刀真槍拼出來的,不是靠喊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