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寶寶
新生兒黃疸是許多新手爸媽的“心頭大患”,看著寶寶皮膚發黃,難免焦慮.今天就從藥理學角度聊聊這個藥,幫家長們理性看待。
一、魯米那是什么藥?它如何對抗黃疸?
魯米那的通用名是苯巴比妥,屬于巴比妥類鎮靜催眠藥。在病理性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中,它扮演的角色是“肝酶誘導劑”——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增強肝臟內的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加速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泄,從而降低血液中導致黃疸的“元兇”——膽紅素水平。
不過需要明確:目前新生兒黃疸的一線治療是光療(藍光照射)和母乳/配方奶喂養優化,魯米那僅在特定情況下作為輔助手段使用(如光療效果不佳、存在酶缺乏等)。適用于輕中度非阻塞性黃疸(如溶血性、肝酶活性不足導致的黃疸),對膽道梗阻無效。
這一點在《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9版)》中也有明確說明:“藥物治療僅用于輔助降低膽紅素,需嚴格掌握指征。”
二、怎么用才安全?用法用量有講究!
用藥時機:
僅適用于高膽紅素血癥且無法及時光療的寶寶,或作為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癥(如Crigler-Najjar綜合征)的長期輔助治療。家長切勿自行判斷用藥,必須經醫生評估膽紅素水平、無高危因素時短期使用。
劑量與療程:
? 足月兒:初始劑量為5-10 mg/kg·d,分2次口服或肌內注射,療程一般不超過7天。
? 早產兒:需更謹慎,劑量常從3-5 mg/kg·d開始,需監測血藥濃度(目標范圍:10-20 μg/ml),避免蓄積中毒。
建議用藥期間需每2-3天復查肝功能和膽紅素水平。
三、這些風險和禁忌,家長必須知道!
中樞抑制作用:
苯巴比妥可能引起寶寶嗜睡、反應遲鈍、吸吮力減弱,嚴重時導致呼吸抑制(尤其早產兒)。
因此,用藥期間需密切觀察寶寶呼吸頻率(正常新生兒每分鐘35-45次),若出現呼吸淺慢,需立即停藥并就醫。
肝臟負擔與藥物相互作用:
? 藥物需經肝臟代謝,肝功能不全的寶寶慎用(如膽道閉鎖患兒)。
? 與抗生素(如氯霉素——引起灰嬰綜合征,禁用)合用時,可能增強鎮靜作用;與抗凝血藥(如華法林)合用,可能降低藥效。家長需如實告知醫生寶寶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
禁忌癥:
? 對巴比妥類藥物過敏;
? 嚴重呼吸系統疾病(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 顱內出血急性期或嚴重腦損傷。
四、不良反應不一定會發生,但必須警惕!
常見不良反應包括:
? 輕微鎮靜:表現為睡眠時間延長,但易喚醒,一般無需處理,停藥后可緩解;
? 皮疹:發生率約1-3%,多為斑丘疹,需與感染性皮疹鑒別;
? 肝酶升高:少數寶寶用藥后ALT輕度升高,通常停藥后恢復。
罕見但嚴重的反應:
? 剝脫性皮炎:需立即停藥并搶救;
? 依賴與戒斷反應:長期(超過2周)大劑量使用可能導致,表現為停藥后煩躁、驚厥,因此必須嚴格控制療程。
五、現在更推薦的退黃方式是什么?
光療:
安全、有效,是中重度黃疸首選,通過藍光使膽紅素結構改變,經尿液和糞便排出。光療時注意遮蓋眼睛和生殖器,監測體溫和水分攝入。
母乳喂養管理:
早開奶、勤哺乳(每天8-12次),促進腸道蠕動排胎便,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除非醫學指征明確,否則不建議輕易暫停母乳。
益生菌輔助:
部分研究顯示,口服益生菌(如羅伊氏乳桿菌)可調節腸道菌群,降低膽紅素重吸收,適用于輕度黃疸,可在醫生指導下試用。
其他的治療方法:
? 白蛋白:結合游離膽紅素,減少入腦風險;
?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針對溶血性黃疸(如Rh或ABO血型不合),阻斷溶血;
? 血漿置換或血液灌流:對病情嚴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此方法直接清除血液中的膽紅素及其他有害物質。
魯米那不是“退黃萬能藥”
魯米那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曾有一定地位,但隨著光療技術的普及和對藥物安全性的深入認識,它的使用已大幅減少。
家長切記:
? 黃疸≠必須用藥,先通過經皮膽紅素測定或血清檢測評估嚴重程度;
? 任何藥物都有風險,魯米那需在醫生全程監測下使用,禁止自行購藥喂服;
? 密切觀察寶寶狀態:若出現拒奶、尖叫、抽搐、膚色突然加深等,立即就醫!
審稿專家: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 主任藥師 廖亞玲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 主管藥師 龍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