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以患者需求為錨點,依柯胰島素終結“依從性低-控糖差”的惡性循環。
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始終是“人”——患者對便捷治療的渴望、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以及對疾病進展的擔憂,構成了臨床實踐中最真實的需求圖景。基礎胰島素作為2型糖尿?。═2DM)控糖的重要手段,雖被寄予厚望,卻因每日注射的負擔,在真實世界中陷入“依從性低-控糖效果差”的惡性循環。這一痛點的背后,是無數患者對簡化治療的迫切期待。
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初心,學界歷經百年探索,終于迎來突破性變革——全球首個胰島素周制劑依柯胰島素的誕生。本文將從治療痛點、創新突破、循證證據等維度,解析這一革命性療法如何為T2DM管理帶來新可能。
從控糖瓶頸到依從性危機
探尋基礎胰島素治療的核心障礙
眾所周知,胰島素,尤其是基礎胰島素是實現有效治療、控糖達標的重要手段[1]。但在真實臨床實踐中,基礎胰島素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一項前瞻性、觀察性登記研究,對18995例中國T2DM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評估起始基礎胰島素治療后的控糖效果,結果發現,中國T2DM患者起始基礎胰島素治療后的血糖達標[糖化血紅蛋白(HbA1c)<7%]比例較低,僅為40.8%;空腹血糖(FPG)<7mmol/L達標率僅為42.5%[2]。
而依從性差,難以堅持治療,是造成患者胰島素治療后血糖達標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中國T2DM患者起始胰島素治療后依從性較差,僅30.9%的患者能依從治療;中國T2DM患者中,僅53.0%能持續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3]。
再深究其根源,多項證據指向注射負擔,尤其是每日注射負擔,已成為糖尿病患者依從基礎胰島素治療的主要障礙[4-5]。一項中國橫斷面調查[6],評估了成人T2DM患者和醫務人員對糖尿病注射治療的看法。在這一調查中,“需要每日注射”成為醫患雙方排名第一的顧慮,68.5%的醫生和58.0%的患者都認為,每日注射“非常麻煩”[6]。另一項多國網絡調查研究顯示,92.5%的患者希望不用每天注射胰島素也能有效控制血糖[4]。
破局新生
胰島素周制劑開啟“以患者為中心”新紀元
秉持著“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在經歷百年探索后,基礎胰島素終于實現從日到周的突破。作為全球首個胰島素周制劑,依柯胰島素基于脂肪酸酰化技術、改變氨基酸序列,延長作用時間[7]。藥代/藥效學研究[8]顯示,依柯胰島素平均半衰期為196h,不同劑量組間無顯著差異。穩態下,依柯胰島素的葡萄糖輸注率曲線下面積在1周內的分布比例為每天12.0%~16.3%,降糖療效的日間分布接近平均,整個1周內的降糖療效一致,能夠滿足1周的基礎胰島素需求。
區別于胰島素日制劑,依柯胰島素的優勢包括以下幾方面[9]:
簡化治療方案:依柯胰島素每周注射1次,治療方案更為簡便,有助于改善患者起始和治療過程中對胰島素的抵抗,減少臨床治療惰性,從而改善患者血糖控制及臨床結局。
減少注射次數,提高患者依從性:研究[10]顯示,T2DM患者每日注射1次胰島素的治療依從率為78.3%,而每日注射4次胰島素的治療依從率為60.8%(P<0.0001),提示減少胰島素注射次數可顯著提高治療依從性。相較于需要每日注射的基礎胰島素,應用依柯胰島素顯著減少了患者所需的注射次數,并且可在一天的任意時間注射,遺漏注射時在保證2次給藥間隔4d的情況下可立即補充,患者治療更不容易遺漏。因此,應用依柯胰島素能夠減少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所需的時間和精力,改善患者感受,提高生活質量。
有利于糖尿病特殊人群的血糖管理:1周1次注射的胰島素便于患者自行或由他人(子女、基層醫護人員)幫助注射,減少了可能的胰島素錯誤用藥和針頭刺傷風險,能夠讓既往因現實因素無法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延緩糖尿病及并發癥的進展。
降低針頭花費和其他風險:依柯胰島素減少了糖尿病患者的注射次數,將減少針頭花費和糖尿病患者針頭重復使用的情況,有助于減少與針頭相關的環保、管理開銷和針刺傷風險。針頭重復使用是注射部位不良反應的重要風險因素,因此,依柯胰島素還可能有助于減少患者的注射部位不良反應。
既往臨床研究評估了依柯胰島素相較于基礎胰島素日制劑的治療滿意度和依從性。研究結果顯示,與基礎胰島素日制劑相比,依柯胰島素的糖尿病治療滿意度調查問卷總治療滿意度評分與基線的變化均顯著更優[11-12]。來自美國的問卷調查[13]同樣顯示,91%的T2DM患者和89%的醫生更愿意選擇每周一次基礎胰島素制劑。
可以說,依柯胰島素的創新設計不僅切實回應了醫患雙方對簡化治療、降低注射治療負擔的核心訴求,更以每周一次的便捷性重新定義了基礎胰島素治療的高度,成為T2DM管理領域兼具科學性與人文關懷的突破性選擇。
安心控糖,平穩過渡
依柯胰島素轉換治療循證解讀
除了治療更為簡便,依柯胰島素在胰島素轉換治療中的療效與安全性也積累了充分的循證醫學證據。
ONWARDS 2在既往使用每日注射一次胰島素的T2DM患者中比較了轉換為依柯胰島素和德谷胰島素的療效和安全性[11],結果顯示:
在療效方面,(1)治療26周后,依柯胰島素組與德谷胰島素組患者的HbA1c降幅分別為0.93%與0.71%[估計治療差異(ETD)-0.22%,95%置信區間(CI):-0.37~-0.08,非劣效比較P<0.0001,優效比較P=0.0028]。依柯胰島素與德谷胰島素相比,在HbA1c降幅上不僅達到了非劣效性,并且證實了優效性;(2)依柯胰島素組與德谷胰島素組患者的FPG降幅相似,分別為1.58mmol/L與1.62mmol/L(ETD 0.04mmol/L,95%CI:-0.28~0.36,P=0.8121);(3)依柯胰島素組與德谷胰島素組患者在第22~26周的葡萄糖目標范圍時間(TIR)相似,分別為63.1%與59.5%[11]。
在安全性方面,(1)依柯胰島素組患者的2級低血糖(具有臨床意義的低血糖,血糖<3.0mmol/L)或3級低血糖(嚴重低血糖,需要緊急救治)發生率與德谷胰島素組相似,兩組均小于1事件·暴露患者-1·年-1;(2)依柯胰島素組與德谷胰島素組患者在第22~26周時的葡萄糖低于目標范圍時間(TBR,血糖<3.0mmol/L)相似,分別為0.3%與0.2%,均低于1%[11]。
對于治療方案轉換期的血糖情況,事后分析顯示在轉換期(第0~4周),依柯胰島素組與德谷胰島素組患者的TIR(51.2% vs 53.4%)、TBR(0.2% vs 0.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BR維持在目標范圍內[14],即轉換期的血糖控制效果相似,低血糖風險沒有顯著增加,因而可以實現治療方案的平穩過渡。
總之,依柯胰島素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為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的轉換治療帶來兼具療效、安全性、便捷性的全新治療方案。
結語
從每日注射的繁瑣到每周1次的革新,依柯胰島素的問世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糖尿病治療理念向“患者需求”的深度回歸。它用科學的溫度回應了患者對便捷治療的渴望,讓控糖不再等同于日復一日的負擔。
當技術創新與患者需求同頻共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血糖數值的改善,更是千萬糖尿病患者因治療簡化而重獲的生活主動權。未來,這種以“人”為核心的創新范式,或將引領更多領域突破治療瓶頸,讓醫學進步真正成為照亮患者生命質量的溫暖光芒。
專家簡介
蘇青 教授
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常委
上海市醫學會理事
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品謺蛉沃魅挝瘑T
上海市藥學會藥物治療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第五屆“人民名醫”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編委、中華糖尿病雜志編委、中國糖尿病雜志編委、中國實用內科雜志編委
主要從事糖脂代謝疾病和甲狀腺疾病的防治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7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收錄論文80余篇
專家簡介
陸灝 教授
醫學博士,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國家區域中醫內分泌診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常委
上海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主任委員
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上海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委員
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上海中醫藥領軍人才、黃浦領軍人才
曾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紐卡斯爾糖尿病中心工作、學習一年
主要從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中醫藥治療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省部級課題6項
第一完成人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編及參與編寫糖尿病專著6部,近5年發表中文論文86余篇,SCI論文18篇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5,17(1):16-139.
[2]Linong Ji,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Jun;19(6):822-830.
[3]Xn H et al. Patient Prefer and Adherence 2017;11: 237–245.
[4]Peyrot et al. Diabetes Med. 2012;29:682-689.
[5]Spain CV et al. Clin Ther. 2016;38:1653-1664.
[6]Chen T, et al. Clin Ther. 2020 Aug; 42(8):1549-1563.
[7]Kjeldsen TB, et al. J Med Chem. 2021; 64(13):8942-8950.
[8] Nishimura E, et al.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21, 9(1): e002301.
[9]張賽春,等.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4,16(6):611-615.
[10]Donnelly et al. QJM 2007;100(6):345–50.
[11] Philis-Tsimikas A,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11(6): 414-425.
[12] Bajaj HS, et al. Ann Intern Med, 2023, 176(11):1476-1485.
[13]Kerr D, et al.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24 Feb 14;18:411-424.
[14] KELLERER M, et al. Diabetologie Und Stoffwechsel, 2023,18(S 1): S66.
“此文僅用于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臺立場”
醫學界內分泌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