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山東臨沂青龍寺外,國民黨狠毒地挖開墓穴,對著新四軍副軍長羅炳輝的遺體,在眾目睽睽下進行凌辱。
誰也沒想到,在三年之后,當搜尋小組輾轉千里,竟找到將軍遺體,更意外的是棺木中遺體面容如生,奇跡般保存完好。
國民黨為何要凌辱將軍遺體?是誰把遺憾藏起來的,過程又是怎么驚險,而遺體為何沒有腐化損傷呢?
這匪夷所思的奇跡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驚心動魄的秘密?
如果您想知道的,歡迎先點個關注。
1946年6月的棗莊城,時任新四軍副軍長的羅炳輝已病痛纏身,高血壓引發的頭痛如刀劈斧鑿,軍醫再三警告隨時可能腦溢血。
眼前炮火四處紛飛,羅炳輝站在前沿指揮所,盯著地圖的箭頭,卻將診斷書塞進口袋,只說等打完這仗再歇,縱使突然咳出一口血。
可他來不及擦拭,剛用圍點打援戰術攻克棗莊,延安的賀電還壓在硯臺下,可高血壓引發的并發癥已讓他視線模糊。
當捷報最終傳來,羅炳輝正扶著桌角勉強站立,連續五天五夜不眠不休的指揮,讓他病情再次加重,冷汗浸透軍裝。
部隊殲敵兩萬八千余人的輝煌戰果,成了這位驍將最后的戰役勛章,可惜已經沒時間了。
十天之后,持續高燒的羅炳輝躺在擔架上,想起了身在遠方的妻子。
她的妻子張明秀同樣是老紅軍,十七歲那一年,張明秀舍棄了舒適富足的生活,熱情投身革命事業,歷任宣傳科長及學校教導員等職。
在抗日戰爭爆發時,兩人因志同道合,在毛主席的親自見證下,攜手步入了革命的婚姻殿堂,共同經歷了近十年的風雨歷程。
彌留之際,他摸索著給妻子寫信,鋼筆在紙上劃出歪扭的痕跡,可話還沒寫下幾句,窗外突然傳來部隊操練的口號聲。
他猛地睜大眼睛,手指顫抖著指向北方,似乎想再說些什么,筆卻永遠停在了紙上,如同生命最后的嘆息。
那年他四十九歲,距離新中國成立還有三年,隕落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陳毅聞訊捶胸痛哭:說好勝利后痛飲三天,你怎可獨自先走?
臨沂城外青龍寺旁,十萬軍民沿路肅立,陳毅親自扶靈下葬,黃土掩埋了這位從奴隸成長為將軍的傳奇。
棺木入土時,天空驟降細雨,似在為忠魂垂淚,可是誰能料到,僅僅是九個月后,當國民黨潰退魯南之時,刺刀竟然對準了長眠的英靈。
當該師軍官偶然探知,羅炳輝將軍就葬在臨沂城外的青龍寺時,一絲陰鷙狠毒的光芒在眼中閃過。
生前不敢正面交鋒的悍將,死后竟成了他們發泄戰場失意、挽回所謂顏面的絕佳目標,這是何等的卑劣與怯懦!
那么他們打算怎么做?羅炳輝生前經歷過什么,竟然讓國民黨要做出這般惡毒之事?
1897年云南彝良的山坳里,羅炳輝出生在佃農羅家,十二歲那年,鄰村惡霸揣著煙袋闖進家門,逼他父母交出攢了半年的銀票。
少年攥著拳頭躲在灶房,等惡霸轉身時,突然沖出家門,沿著泥濘山路狂奔十里,直到把狀紙拍在縣衙大堂上。
這場民告官的風波,讓他在鄉鄰間得到一個愣頭青的名號,卻也埋下了反抗的火種。
十四歲被迫成婚的他,在妻子被惡霸欺凌改嫁、母親含恨自盡后,揣著一把砍刀走進滇軍。1927年的南昌街頭,他偶遇朱老總,兩人在滇軍時的袍澤之誼,讓兩人格外地投緣。
當朱老總談及建立窮人的軍隊時,羅炳輝盯著對方袖口磨出的補丁,突然想起母親臨終前攥著的破碗。
在此之后,他經常偷偷釋放被俘的紅軍戰士,直到率部在吉安起義,成為紅軍獨立五團的團長,正式投身于革命事業。
在紅軍時期,羅炳輝憑借出色的軍事才能,發明了“麻雀戰”“游擊迷陣”等戰術,在戰場上屢建奇功,為革命戰爭立下赫赫戰功。
抗日戰爭爆發后,他根據皖東地區的地貌特征,創造了梅花戰術,巧妙地將敵人引入山中繞圈子,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讓日軍吃盡了苦頭。
在抗日戰爭勝利后,羅炳輝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與陳毅一同帶領部隊前往山東,隨后被任命為新四軍副軍長員。
直到在棗莊最后一戰,羅炳輝因病逝世,而國民黨得知他的遺體所在,竟然殘忍的對遺體下了毒手,他們要做什么?
一個陰沉的夜晚,鐵鎬砸向青石墓碑的刺耳聲劇烈,驚飛了寺旁棲息的宿鳥,沉重的棺蓋在粗暴的撬動下沉痛著打開。
將軍的遺體被無情拖拽而出,冰冷的麻繩緊緊捆縛,被高高懸吊在村口那棵飽經風霜的古槐樹上。
皮鞭帶著哨音,狠狠抽打在無聲無息的軀體上,國民黨士兵圍著這令人發指的場景,發出刺耳的狂笑聲。
這消息如野火燎原,引起周邊村民激烈反應,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嫗再也無法抑制怒火,猛地沖出人群,枯瘦的手指顫抖著指向士兵大罵。
然而國民黨士兵毫不知錯,剎那間冰冷的槍栓拉動聲響起,明晃晃的刺刀逼向人群。
在武力威脅下,悲憤的村民只能含淚低下頭,指甲深深掐進自己的掌心,留下道道血痕,這如何是好呢?
圍觀人群中,盧建功和木匠張德法攥緊拳頭,眼中憤怒的火焰燃燒。他們曾是八路軍的引路人,平時靠打漁為生。
羅將軍在世時平易近人,對村民熱情相助,讓他們都心生敬意,如今看到將軍遺體受辱,他們決定不能坐視不管。
當天夜里,烏云密布,遮天蔽月,黑暗濃得化不開,盧建功和張德法借著夜色掩護,悄無聲息地潛行到古槐樹下,那他們能成功嗎?
負責看守的國民黨士兵抱著槍,靠在樹干上昏昏欲睡,兩人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靠近遺體。
張德法用魚叉挑斷麻繩,盧建功沖上前接住遺體,卻發現軍裝下的軀體竟異常沉重,這是怎么回事?
后來兩人才知道,原來是淤血在低溫下凝固,讓遺體保持了基本形態。
他們咬緊牙關,一步一挪艱難移動,終于將遺體抬走,來到了村東那片開闊的河灘地。
誰知沙坑剛挖到足夠深度,豆大的雨點便噼里啪啦砸落下來,當他們將最后一捧飽含血淚的沙土掩埋平整,一道慘白的閃電驟然撕裂漆黑的天幕。
他們在沂河沙灘挖了三尺深坑,用捕魚的油布裹緊遺體,突然聽見遠處傳來腳步聲,兩人趕緊用沙土回填,又折了柳枝蓋住痕跡。
第二天,當國民黨發現羅炳輝遺體消失,頓時暴跳如雷,逐家逐戶搜查嚴加拷問,但村民對他們深惡痛絕,哪怕心知肚明,也絕口不提任何線索。
一場數十年罕見的特大暴雨,如天河倒瀉般瘋狂傾注下來,渾濁的河水咆哮著暴漲,迅速吞沒了整片河灘,將新起的墳冢徹底掩蓋。
兩人泅水查看時,發現急流竟在墳周旋出漩渦,泥沙自然淤積成一道防水堤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英靈筑起無形棺槨。
此后很長時間,兩人每晚都會借口查漁網,偷偷地到河邊,望著月光下的沙丘默默守護,看見水面平靜才敢離開。
時間悄然流逝,戰爭的硝煙逐漸散去,新中國成立的曙光即將到來。
中央領導對羅炳輝將軍遺體的安葬事宜高度重視,指示華東局組建特別小組,務必找到羅炳輝的遺體,讓英雄得以安息。
專案組迅速行動輾轉來到臨沂,展開全面的實地調查,村民得知這一消息后,紛紛趕來,向專案組講述當年的事情經過。
在村民的指引下,專案組來到當年藏匿羅炳輝遺體的沙灘,直到工兵鏟觸到油布的瞬間,空氣突然凝固。
隨著挖掘的深入,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浮出水面,羅炳輝的遺體保存得異常完好,甚至連下葬時穿的軍裝都沒有腐爛。
這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驚訝與疑惑,為何遺體能在如此環境下保存得如此完好?
根據兩人回憶情形,法醫后來鑒定:河水浸泡形成的缺氧環境,加上沙土的吸附作用,意外構成了天然防腐層,而油布阻隔了微生物侵入,讓遺體得以保存。
這或許是上天對這位英雄的庇佑,讓他能夠在多年后,依然以相對完好的姿態,回歸到人民的懷抱。
更令人動容的是盧建功的坦白,他從懷里掏出個布包,里面是當年從遺體上掉落的領章,他說每次來看都怕被沖走,就像守著自家親人。
次年春,新建的臨沂烈士陵園松柏蒼翠,移靈當日十萬群眾沿街肅立。當年守護遺體的村民悉數到場,王奶奶以顫抖的手捧土撒入墓穴。
盧建功將當年包裹遺體的包袱布,鄭重交給遺孀張明秀,這位十七歲叛離富商家庭參加紅軍的女子,終于收到丈夫最后的信物。
站在羅炳輝墓前,很難不去回想,那個十二歲狂奔告官的少年,和那個在棗莊戰役中咳血指揮的將軍。
羅炳輝雖然早逝,但他的軍事才能和革命精神備受認可,他沒能等到1955年授銜,但在1989年入選“中國36位杰出軍事家”。
編劇以他的真實經歷為藍本,創作了電影《從奴隸到將軍》,彰顯人們心中不朽的英雄形象。
當盧建功和張德法在暗夜中扛起遺體時,他們守護的不只是一具身軀,更是一個民族的良心。
歷史有時像沂河的水,會暫時淹沒真相,卻終究會將其沖刷出來。
羅炳輝遺容如生,既在泥沙分子間隙里,更在萬千百姓的心碑上。
聽到這兒,您有何感想,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參考資料:
【1】新華網.《“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2013-08-31
【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36位“中國當代軍事家”之由來》.2021-06-23
【3】中華英烈網.《羅炳輝烈士:從奴隸到將軍》.2021-06-23
【4】百科.《羅炳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