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晨光初現,中環長江中心頂層辦公室內,一份特首顧問團名單靜靜躺在桌面——34個名字中,唯獨缺了它的主人李澤鉅。
2025年6月27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新一屆特首顧問團名單。長和集團主席李澤鉅成為34名成員中唯一未獲續任者,其余首屆成員全部留任,新增三位科技界領袖:強腦科技創始人韓璧丞、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及國際金融專家朱民。
微妙的時間節點揭示深層玄機——就在兩個月前,李澤鉅主導的長江和記實業以228億美元向美國私募巨頭華平投資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關鍵樞紐。這場被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高松杰直指“損害國家談判籌碼”的交易,最終在顧問團名單公布時迎來政治反噬。
港口交易:家國利益的致命誤判
李澤鉅的出局早有預兆。當長和系將涉及香港葵青碼頭、深圳鹽田港等戰略資產打包售予美資時,國際航運專家陳彼得便發出警告:在中美博弈升溫期,此舉實質削弱了中國在貿易爭端中的反制能力。
更令港府震怒的是交易背后的戰略短視。巴拿馬運河港口作為“一帶一路”關鍵節點,其控制權轉移直接沖擊國家經濟安全。網絡博主一針見血指出:“不顧及香港和國家利益的人,不宜擔任顧問”。這與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國家安全教育日的警示形成共振——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堅定站在國家一邊。
當李澤鉅在倫敦慶祝交易完成時,香港輿論場已掀起風暴。“長和港口賣給美國”話題閱讀量突破2億,網友翻出1997年李嘉誠獲頒大紫荊勛章時“與香港共進退”的承諾,痛批商業帝國與國家戰略的嚴重錯位。
權力重構:科技新貴取代地產霸權
顧問團名單的調整絕非孤立事件。細察分組結構,傳統地產商代表從首屆35%的席位斷崖式降至不足20%,科技力量則從零飆升至28%。恒基兆業李家杰雖仍在列,但其角色已轉向智慧商業體改造;新世界鄭家純的K11 Musea正變身為AR試衣間與全息藝術展廳。
新增的兩位科技創始人恰是香港轉型的縮影。韓璧丞的腦機接口技術在香港圣保祿醫院治療中風患者,王興興的四足機器人在香港機場執行安防巡邏。他們的崛起依托于河套深港科創園區79.3%的內地企業占比,以及香港數碼港五年增長320%的融資額。
李家超今年4月專程赴杭州考察“六小龍”企業時,已顯露戰略轉向。他在宇樹科技調試車間對王興興坦言:“香港需要你們這樣的新引擎”——這句話如今化作顧問團名單上科技新貴的名字,宣告地產霸權時代的終結。
家國天平:商業邏輯的終極試煉
李澤鉅的出局撕開香港豪門的深層困局。長和系近五年在香港僅完成一處住宅開發,卻斥資367億收購英國酒吧集團;當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時,長實賣掉大連項目轉投倫敦瑞銀總部;香港力推北部都會區計劃之際,李家卻將屯門地塊轉售外資轉戰越南。
這種“逆本土化”模式與家國情懷的割裂,在香港商界先賢的對照下格外刺眼。船王包玉剛1980年代寧可虧損3億港元也要保住香港航運控制權;霍英東抗美援朝時期冒死為國家輸送物資。如今顧問團中,包玉剛外孫吳宗權仍在列,霍啟剛連續兩屆獲任——歷史終將銘記誰與香港共呼吸。
維港兩岸的霓虹依舊閃爍,但照亮未來的光源已然改變。當王興興在杭州倉庫調試新一代機器狗時,李澤鉅正清點倫敦寫字樓的租金報表。兩種商業哲學的分野,在顧問團名單公布那刻定格成歷史的分水嶺。
李家超在發布會上的宣言猶在耳邊:“我們需要深刻理解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人”。那位端坐長江中心頂層的老水手或許終于明白:商業版圖可以全球布局,但家國情懷不容交易——當維港的潮水退去,所有選擇終將露出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