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當特朗普還在為促成伊以停火而頻頻造勢、攬功自居時,伊朗防長阿齊茲·納西爾扎德卻在6月25日悄然抵達中國青島,參加在此舉行的上合組織成員國防長會議。這一出人意料的舉動,仿佛在風云變幻的中東局勢棋盤上落下一枚關鍵棋子,引發國際社會對伊朗此行背后深意的廣泛猜測——在伊以沖突暫歇的微妙節點,伊朗防長來華,究竟想和中國談什么“大生意”?
6月13日爆發的伊以沖突持續12天后,于北京時間6月24日午后達成停火。這場被外界視為“以色列軍事神話褪色”的較量,不僅讓以色列首次出現全民躲入地下掩體的局面,更暴露了伊朗在防空體系等領域的短板。盡管特朗普對停火“功勞”大肆宣揚,但雙方國內對停火穩定性的信心明顯不足,德黑蘭街頭的伊朗民眾甚至擔憂以色列會伺機“報復”。就在這種暗流涌動的局勢下,伊朗防長的中國之行顯得格外關鍵。作為曾擔任伊朗空軍司令的軍方高層,納西爾扎德在伊朗部分高級指揮人員遭以色列刺殺后亮相國際舞臺,本身就向外界傳遞出“伊朗軍方高層團結穩定”的信號。更重要的是,選擇在沖突結束后第一時間參加上合組織防長會,無疑是伊朗在復雜國際環境中主動尋求戰略支撐的重要布局。
上合組織于2021年正式吸收伊朗為成員國,目前沙特、卡塔爾等眾多中東國家均為該組織對話伙伴國。在伊以沖突期間,上合組織曾旗幟鮮明地譴責以色列對伊朗平民設施和核能設施的襲擊,強調“任何有損成員國的行為不可接受”。這種立場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的表態形成呼應,也讓伊朗在尋求國際支持時,將上合組織視為重要依托。
伊朗防長此行的“生意經”,大概率圍繞兩大核心領域展開。其一是經貿合作,這對長期受制裁困擾的伊朗經濟而言堪稱“生命線”。即便在伊以沖突最緊張的時期,中國仍保持著穩定的伊朗石油進口,為伊朗經濟注入關鍵支撐。參考俄羅斯通過深化對華貿易突破制裁的經驗,伊朗顯然希望在能源領域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不僅是原油出口,更可能延伸至石油煉化、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全產業鏈合作。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恰好能為伊朗提供擺脫經濟困境的“突破口”。
其二是軍事安全合作,這一領域的需求在伊以沖突后變得尤為迫切。12天的沖突中,伊朗防空體系在面對現代化空襲時的不足暴露無遺,急需先進裝備提升防御能力。而中國近年來在軍工領域的成就有目共睹:紅旗系列防空導彈的優異性能、殲-10CE戰機的先進戰力,都是伊朗眼下急需的“硬通貨”。中國國防部長董軍在會議期間與納西爾扎德的會面,以及伊朗防長參觀中國海軍052D型導彈驅逐艦的安排,都為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對話提供了實質場景,這種高層互動與實地考察,無疑為潛在的合作談判奠定了基礎。
面對伊朗的合作訴求,中國始終堅守中立原則與國際道義。在中東問題上,中國一貫秉持勸和促談的立場,既支持伊朗維護主權安全,也致力于推動地區局勢降溫,這一態度在上合組織防長會的發言中得到明確體現——會議旨在“鞏固深化成員國軍事互信”,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貢獻力量”。這種基于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的立場,既符合全球能源市場穩定的大趨勢,也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戰略定力。
但合作的前提是誠意。此前中伊在戰機升級等項目上曾出現過伊朗“半道變卦”的情況,此類插曲難免讓合作方心存顧慮。如今伊朗若想真正與中國達成實質性合作,需要拿出更堅定的決心——不是將中國視為“應急選項”,而是作為長期戰略伙伴。畢竟,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任何投機心態都可能讓合作機遇擦肩而過。
從青島上合組織防長會的會場,到052D型驅逐艦的甲板,伊朗防長的中國之行勾勒出一幅充滿可能性的合作圖景。對伊朗而言,這是在沖突后重塑安全格局、突破經濟困局的關鍵嘗試;對中國而言,這是推動中東和平、深化國際合作的重要契機。而特朗普沒料到的這步“后手棋”,最終能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既取決于地區局勢的演變,更取決于伊朗能否以誠意叩開合作之門。在世界局勢人心向背的大背景下,這盤棋的走向,正吸引著全球的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