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早就感覺不對勁,但總覺得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36歲的北京女記者王蕓(化名)在確診艾滋病毒感染那天,哭了整整一個下午。
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生活規律,甚至還有些“潔癖”的女性,怎么會感染艾滋病?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都是質疑、震驚,甚至不敢相信。但在臨床上,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
很多人覺得,艾滋病離自己很遠,只有“高危人群”才會染上。可現實一次次打臉——病毒從不挑人,只挑“疏忽”。
是否也有過“最近總是感冒”“淋巴結有些腫”“體力差了很多”,卻總是以為是工作累了、天氣變了?是否也有過“這次就不戴了,應該沒事”的僥幸心理?這篇文章,希望你讀完能重新認識這個被誤解太久的“慢性病”。
6月27日是國際艾滋病反歧視日。今年的主題是“消除恐懼,從了解開始”。就在這一周,北京三家三甲醫院的感染科門診中,30歲以上女性感染者比例明顯上升,其中不少是已婚、有固定伴侶的人群。這一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覺。
王蕓的經歷,就是一個典型的“誤判+忽視”的連鎖反應。兩年前她曾因反復低燒、盜汗、體重下降到醫院檢查,化驗結果提示免疫功能異常,被建議進一步篩查HIV。她當時拒絕了:“我又不亂交,開什么玩笑?”醫生也只能尊重她的意愿。
直到今年春天,她一次感冒高燒后迅速發展為肺炎,住院期間才確診為HIV感染者,并已發展為AIDS(艾滋病期)。而這,已經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機。現實中,這樣的病人并不罕見。從臨床經驗看,很多感染者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高危人群”,而是在健康意識、預防措施上存在短板。
不少人對艾滋病毒傳播方式還停留在“只有通過性接觸或血液傳播”的刻板印象,忽視了共用針具、紋身穿耳、牙科器械不規范等潛在風險途徑。甚至在婚姻或固定伴侶關系中,也存在“對方看起來很健康,應該沒問題”的盲目信任。
有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丈夫曾因外地務工期間有不潔性行為被感染,回家后未做任何檢查,幾年后妻子出現機會性感染,才發現已被傳染。她痛苦地說:“我連做夢都沒想過人生最后會跟艾滋病扯上關系。”
艾滋病并非“絕癥”,但它是一個“信息差導致代價極高”的疾病。一旦進入免疫功能嚴重損傷階段,即便有抗病毒藥物,也難以完全逆轉身體的損傷,甚至可能出現神經系統、肝臟、腎臟的不可逆并發癥。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現有艾滋病感染者約112萬人,其中超過三成在確診時已進入晚期。這意味著,他們在感染之后數年內未曾察覺,或察覺后未重視,錯過了早期干預的“黃金窗口”。那我們真正該警惕的是什么?不是艾滋病本身,而是“輕敵心態”。
很多人覺得“我生活干凈,沒什么高風險行為”,就自動把自己排除在風險之外。但從醫學角度,任何有過性行為史的人群,理論上都應進行一次HIV抗體篩查。一項發表于《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雜志的研究指出,在首診HIV感染者中,超過40%的人無明顯高危行為史,感染來源復雜,甚至有醫源性傳播案例。
預防艾滋病,不能靠“感覺”和“印象”,必須靠“檢測”和“規范行為”。那普通人該怎么辦?第一步,改變觀念。艾滋病不是“道德病”,而是可以管理的慢性傳染病。它不會通過握手、共用馬桶、咳嗽空氣傳播,日常接觸幾乎無感染風險。真正的風險,往往藏在“看似安全”的關系中。
第二步,主動檢測。尤其是以下幾類人群,應每年做一次HIV抗體檢測:有多個性伴侶者;伴侶曾患性病或不明發熱史者;頻繁輸血或有侵入性手術史者;長期住院、免疫力低下人群。檢測方法簡單快捷,指尖血或靜脈血即可完成,很多醫院提供匿名檢測服務。
第三步,規范行為。使用安全套,不僅防艾滋,還能預防梅毒、尖銳濕疣、HPV等其他性傳播疾病。對于紋身、穿耳、牙科診療等操作,一定選擇有衛生許可、器械消毒規范的正規機構。
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知識點:艾滋病毒“窗口期”并非感染后立刻能查出。一般在感染后2-4周才可通過常規抗體檢測查出,有時甚至需3個月。這期間即便感覺健康,也可能具備傳染性,這也是病毒“隱蔽性”最可怕的地方。
臨床中,還有不少人存在“查了就不吉利”“怕被別人知道”“會不會影響工作”的顧慮。國家《傳染病防治法》早已明確保護艾滋感染者隱私,醫療機構不得泄露檢測結果,個人也無義務公開感染狀態,完全可以安心檢測。
而一旦確診,也不代表人生終結。我國目前提供免費抗病毒治療,最新的長效藥物如“多替拉韋”等,每天一片即可有效抑制病毒,保持良好免疫力,和正常人幾乎無異地生活、工作、戀愛、生育。
過去幾年中,筆者所在醫院隨訪的感染者中,不乏有考上研究生、成功創業、正常結婚生育的“陽性媽媽”。他們用行動證明,只要早診斷、規范治療,艾滋病可以像高血壓一樣“帶病生存”。
但真正難的是,邁出“去檢測”的第一步,放下“我不可能”的偏見。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曾有過“總是發燒”“盜汗”“體重下降”“反復感冒”等癥狀,不妨做個簡單的HIV篩查。
也許你只是累了,但也可能,是身體在悄悄求救。不要覺得“查出來就是完了”,真正危險的,是“以為沒事”。就像王蕓說的那句:“我不是輸給了病毒,是輸給了自己的僥幸。”
讓檢測成為常規,讓預防成為習慣,讓艾滋病,真正從恐懼中走出來。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參考文獻: [1]張慧,王莉,劉靜.中國艾滋病流行現狀與防控策略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24,40(3):233-237. [2]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4年中國艾滋病疫情報告[R].北京:國家衛健委,2025. [3]李文靜,陳建國.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新進展[J].中華感染與免疫雜志,2024,44(5):321-32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