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在身體不適時,聽信過那些口口相傳的土方法?覺得它們簡單易行,又帶著“祖傳秘方”的神秘色彩,便毫不猶豫地嘗試?可你是否想過,這些土方法真的靠譜嗎?有沒有考慮過它們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
比如之前報道過的,有人在發燒時選擇裹被捂汗,本想著能借此退燒,結果卻患上熱射病,最終被送進ICU搶救。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并非個例。無數慘痛的教訓已經給出了答案,我們千萬不要再盲目相信土方法了。接下來,咱們就好好聊聊裹被子捂汗這種土方法為什么行不通。
01,升溫,并非一無是處
相信這些年已經有太多的科普告訴我們捂汗的壞處,難道這種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捂汗真的完全是錯的?其實可能并非如此。
事實上,升溫是人體重要的消滅外來病原體的辦法,比如很多人感染,就容易發熱,這其實就是人體升溫來殺滅病原體的過程(當然并不是絕對,也有可能是下丘腦失調了)
熱痛紅腫是炎癥反應的四個基本應答標志(calor,dolor,rubor,tumor)。
2015年nature的一篇綜述里就提到了免疫產熱的信號途徑,特別是細胞因子IL-6以及產熱相關的腎上腺素信號途徑的重要作用【1】。發燒是機體對感染應答的一個基本免疫反應,是一個很強的機體保護機制,大量證據表明,身體核心溫度“有限度”的提升有利于治療感染,比如體溫增加應答感染和免疫疾病的一個基本應答反應,是經過幾百萬年自然選擇形成的機體保護機制。大量證據表明在許多類型感染造成的發燒過程中,體核溫度增加1到 4 ℃,病人感染后的生存率能夠得到提高,而使用退燒藥降溫會導致流感患者死亡率增加5%
02,發熱,過猶不及
但是,發熱這種行為,并不是越熱越好,超過一定的限度,那么就麻煩了,會引發熱射病。
比如之前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探討的就是熱射病為什么會導致人死亡【2】。
這篇文章的重點就是發現了細胞漿內存在的“溫度感受器”,受到高溫刺激后會引發ZBP1依賴的程序性細胞死亡。
這種現象本身是在抗感染中發揮保護作用的,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有限度”升溫,其實對于應對感染是有益的。
但是如果這個升溫持續甚至溫度進一步超過人體耐受后,那么就會引發ZBP1、RIPK3等一系列細胞凋亡過程,結果就是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以及多臟器損傷甚至死亡。
03,日常,還是別升溫了
盡管“有限度”升溫對于抵抗微生物感染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人很難控制住這個升溫尺度,事實上,哪怕是先進的儀器也無法做到精準監測人體核心溫度。
所以,就別選擇“捂汗”這種升溫措施了,因為很容易過猶不及,把自己捂的體內核心溫度超過了限度,激活了ZBP1等,結果就是熱射病出現了。
所以,裹被捂汗說白了就是溫度這把雙刃劍尺度沒把握好。也就導致這種情況發生。
1 Evans S S, Repasky E A, Fisher D T. Fever and the thermal regulation of immunity: the immune system feels the heat[J].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15, 15(6): 335-349.
2 Yuan, Fangfang, et al. "Z-DNA binding protein 1 promotes heatstroke-induced cell death."Science376.6593 (2022): 609-6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