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姐掀開褲腿時,膝蓋處的紅腫像塊發紫的饅頭,輕輕一碰就疼得齜牙咧嘴。“整整一年了,退燒藥換了七八種,膏藥貼到皮膚過敏,體溫總在 37℃到 39℃之間蹦跶,醫生一開始說關節炎,后來懷疑風濕,直到上周才查出是布魯菌感染 —— 就因為我夏天愛喝現擠的生羊奶!”
在感染科門診,這樣的病例每年都能遇到十幾例。看似普通的 “發燒關節痛”,背后藏著一個生命力極強的 “潛伏者”—— 布魯菌,而它最常見的 “溫床”,就是沒煮熟的生乳。?
一整年的煎熬:從 “關節炎” 到 “怪病”,竟因一杯生乳?
“剛開始以為是吹空調凍著了,膝蓋有點酸,沒當回事。” 李大姐回憶,去年夏天她在郊區游玩時,買了農戶現擠的羊奶,“老板說‘剛擠的奶最補,不用煮,直接喝才鮮’,我連著喝了半個月。”?
沒過多久,她開始發燒,膝蓋也腫了起來。“以為是感冒引發的關節炎,吃了退燒藥和消炎藥,燒退了點,可膝蓋越來越腫。” 輾轉三家醫院,血常規、CT、核磁共振做了個遍,始終沒找到病因。直到醫生追問 “有沒有接觸過牛羊、喝生乳”,才針對性做了布魯菌培養 —— 結果顯示陽性。?
“布魯菌感染的癥狀太會‘偽裝’了。” 感染科醫生解釋,它不像流感那樣來勢洶洶,而是以 “反復低燒、關節痛、乏力” 為主,有的人還會出現盜汗、肝脾腫大,很容易被當成風濕、結核甚至疑難雜癥,平均誤診時間能達到 3 - 6 個月,像李大姐這樣拖了一年的并不少見。?
生乳里的 “頑固菌”:煮沸 3 分鐘才能殺死?
布魯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最愛躲在牛、羊、豬等動物的乳汁、尿液和糞便里,其中生乳(未煮熟的奶)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
這種細菌的生命力遠超想象:在 0℃的生乳里能存活 3 個月,20℃的環境下能活 1 - 2 周,即便是放在冰箱里,也能撐上十幾天。更麻煩的是,它對低溫不敏感,對高溫卻有 “底線”—— 只有持續煮沸(100℃)3 分鐘以上,才能徹底殺滅。?
很多人圖 “新鮮”,喝現擠的羊奶、牛奶時只是簡單加熱到溫熱,甚至直接喝,這就給了布魯菌可乘之機。一旦進入人體,它會悄悄潛伏在淋巴結、骨髓、關節等部位,慢慢 “搞破壞”,等到癥狀明顯時,往往已經造成了慢性損傷。?
記住這 3 點,遠離布魯菌感染?
生乳堅決不喝,煮透才能放心?
無論是牛奶、羊奶還是馬奶,只要是未經加工的生乳,都可能攜帶布魯菌。煮奶時一定要煮沸,待奶面翻滾后再持續煮 3 - 5 分鐘,別圖快用 “微波爐加熱” 或 “溫水溫奶”,高溫持續時間不夠,細菌殺不死。?
買乳制品認準 “殺菌” 標識?
正規廠家生產的牛奶、酸奶等,都會經過巴氏殺菌或超高溫滅菌處理,能有效殺滅布魯菌。路邊攤的 “現擠奶” 沒有質量管控,風險極高,尤其是在牧區、農村地區,更要提高警惕。?
接觸動物后做好防護?
養牛羊的農戶、獸醫等人群,接觸動物時要戴手套、口罩,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動物分泌物;處理完動物后,要用肥皂仔細洗手,衣服及時清洗消毒。如果身上有傷口,一定要避免接觸動物及其排泄物。?
如果出現反復發燒(下午或晚上加重)、關節腫痛(膝蓋、腰、髖部常見)、渾身乏力、盜汗等癥狀,且近期有喝生乳或接觸牛羊的經歷,一定要及時告訴醫生,盡早做布魯菌檢測。這種病只要早發現、規范治療,大多能治愈,拖得越久,越可能留下關節畸形、慢性疲勞等后遺癥。?
別讓一杯 “新鮮” 的生乳,毀掉健康 —— 煮沸 3 分鐘,就能擋住布魯菌的 “進攻”,這個習慣一定要養成。?#牛奶##布魯菌##奕健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