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老房子翻出個舊石磨。爺爺蹲在旁邊摸紋路,說過去用這磨豆花飯。推一百圈才出漿,等水燒開冒小泡才點鹵水。
現在村里只剩張伯會調膽水,八十多了手抖得厲害。奶奶立夏總去新麥田薅秸稈,說那柴燒鍋巴最香。鐵鍋得用豬油擦三遍,米炒到半透明再加水。
火候靠松針和硬柴,現在煤氣灶哪能燒出那焦香?
小時候跟外婆摘榆錢做糕,挑帶露水的嫩葉子。
泡七次水才舂粉,現在超市賣的機器壓的,沒那清甜味。徽州腌菜燜肉最費工夫,白菜揉鹽順九圈逆九圈。腌菜壇子壓石頭,去年吃農家菜,老板說年輕人嫌麻煩。
改用高壓鍋半小時就出鍋,哪還有老壇的酸香?湘西竹蒸籠快絕跡了,我媽說小時候家家都有。蒸肉時蒸汽從篾縫鉆出來,機器模具哪有竹子熏味?
這些菜以前是窮日子填肚子的法子,現在倒成了稀罕物。
村里搞旅游擺體驗攤,來的人拍照發圈,沒幾個真想學。
前兩天刷到個短視頻,年輕人問豆花是不是奶茶配料。
我盯著屏幕半天,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嘆氣。廣州博物館復原過消失的名菜,從舊賬冊里翻菜譜。
可民間老手藝沒進博物館,說沒就沒了咋辦?國外也有老菜消失,炸冰激凌、法式蘸醬三明治難尋。餐飲潮流變得快,可有些味道是一代人的命根子。
張伯總說“手藝人走了,手藝就跟著走”,這話扎心。機器是快,可老石磨推出來的豆花,多了手溫的甜。
新麥秸稈燒的鍋巴,藏著曬谷場的太陽味兒。榆錢糕泡七次水,泡的是外婆蹲在井邊的背影。腌菜壇子壓石頭,壓的是老輩人過日子的耐心。
竹蒸籠的篾縫鉆蒸汽,鉆的是灶屋飄著的煙火氣。
這些哪是菜?
是刻在記憶里的鄉愁,是活的老物件。村里小孩說“學這干啥,又不賺錢”,聽著難受。
可沒了這些,以后給孫子講“以前有個石磨”,他能懂?
老手藝能不能傳下去,得看咱們愿不愿意伸手接。哪怕周末跟老人學做一次,也算給老味道續口氣。
個人回憶難免有偏差,您家有快消失的老菜嗎?歡迎留言說說,別讓這些味道真成了“過去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