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學院城建學部2021級工程造價專業
武嘉輝和李照緒
從同窗到考研戰友
彼此扶持、共同成長
最終分別成功上岸長安大學土木水利專業和
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專業
初入大學,同樣來自河南的武嘉輝和李照緒因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迅速熟絡。相似的鄉音、相近的生活習慣,讓他們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從日常瑣事的分享,到對未來的憧憬,兩人在相處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大三那年,武嘉輝在求職過程中深切感受到民辦本科學歷在就業市場的劣勢,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他毅然決定踏上考研之路。李照緒則是大二暑假的工地實習,因工作環境和普通的就業環境也讓他意識到提升學歷的重要性。同時對文科的喜愛,促使他做出了跨專業考研的決定。
考研的道路布滿荊棘,而他們選擇攜手同行。備考初期,兩人便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李照緒決定跨考馬克思主義專業,面對全新的專業知識,他每天早早來到圖書館外,反復研讀晦澀難懂的專業書籍。那些密密麻麻的專有名詞、深奧復雜的理論闡述,常常讓他陷入困惑與迷茫,甚至在背書時多次瀕臨崩潰。但他始終堅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背誦,從最初的磕磕絆絆,到后來能夠流暢地闡述觀點,每一點進步都凝聚著無數的汗水。武嘉輝則在圖書館內專注于土木水利專業的學習。大量的專業課程、復雜的公式推導,讓他常常學習到深夜。面對繁多的知識點和高強度的學習任務,他也曾感到疲憊和焦慮,但從未想過放棄。盡管專業不同,學習地點也有所差異,但兩人始終相互陪伴、彼此鼓勵。
每天清晨,武嘉輝都會準時叫醒賴床的李照緒,開啟一天的學習之旅。學習過程中,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互補。李照緒憑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入學習,為武嘉輝梳理政治考點,傳授“先搭建知識框架,再填充具體內容”的高效背誦方法。備考期間的日常點滴,成為他們珍貴的回憶。
一起吃飯時,武嘉輝會爭分奪秒用手機APP刷單詞;往返圖書館的路上,"你想好研究生要做什么課題了嗎?"的提問此起彼伏,既是對未來的憧憬,也是疲憊時最溫暖的鼓勵。當李照緒背書背到焦慮時,一抬頭看到專注刷題的武嘉輝,便會重拾信心;而武嘉輝在學習疲憊想要放棄時,李照緒堅持不懈的努力又會激勵他繼續前行。夜晚回到宿舍,結束一天的學習后,他們偶爾會通過打游戲放松身心,躺在床上暢談理想,這些短暫的放松時光,讓他們在高強度的學習中得到喘息,也進一步加深了彼此的情誼。
“一個人背書真的挺難熬的,有時候背得頭暈腦脹,抬頭看看四周,全是不認識的人,那種感覺又孤單又迷茫。但身邊有武嘉輝就不一樣了,累了、焦慮了,轉頭就能和他嘮兩句。記得有次我背馬克思主義理論背到崩潰,眼淚都快掉下來了,一抬頭,看見他在圖書館里對著公式埋頭演算,特別專注。那一刻突然就覺得,他都在咬牙堅持,我怎么能輕易放棄?這種不用開口的鼓勵,比什么話都管用。”李照緒笑著補充道,“武嘉輝學起來就像上了發條,每次到飯點都沉浸在公式推導里渾然不覺,我得提前20分鐘發消息提醒才把他‘拽’出圖書館。
正是他這份全身心投入的勁頭,總是鼓勵著我——連吃飯都顧不上的人都在拼命,我又有什么理由松懈呢?”而武嘉輝在面對復雜的工程力學難題時,窗外傳來的朗朗讀書聲也讓他重燃斗志。"有個并肩作戰的伙伴太重要了,累了能互相打氣,迷茫時有人拉一把。"武嘉輝感嘆道。
這段從室友到“戰友”的考研歷程,不僅是他們追逐夢想的奮斗史,更是一段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珍貴回憶。他們用行動證明,在考研的道路上,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作戰,再艱難的旅程也能充滿希望與力量。
審核 |周潔 許佳儀
責編 | 高級記者 蔡海燕
| 武漢城市學院黨委宣傳部 融媒體中心出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