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因為宿舍沒有空調,高溫天氣下,吉林大學一些學生選擇在宿舍地下室支帳篷過夜。有學生在社交平臺上稱,有人因宿舍太熱而中暑。6月26日,記者從吉林大學招生辦獲悉,目前學校只有部分教學樓和圖書館有空調,學生宿舍都沒有空調。
宿舍悶熱難耐,地下室成了避暑的“綠洲”,有學生甚至在社交平臺透露,已有同學因宿舍高溫而中暑。
這樣令人心酸的場景并非孤例,今年6月以來,東北多地遭遇高溫天氣,長春連續多日發布高溫黃色預警。白天氣溫高達35攝氏度,夜晚宿舍內溫度仍可達30多度,比室外更悶熱。哈爾濱等地的多所高校學生同樣在樓道打地鋪、操場睡覺,以各種方式對抗“烤箱”般的宿舍環境。
事實上,在象征現代宿舍條件的“三大件”——空調、獨立衛浴、熱水器覆蓋率上,北方高校全面落后。北方高校研究生對宿舍條件“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比例遠高于南方,當南方學生將空調視為宿舍標配時,北方學生還在為基本納涼設施奔走呼號。
東北高校普遍將“經濟不合算”作為不裝空調的主要理由是是用時間短,東北高溫期相對南方短暫,改造成本高,電路改造、設備購置費用巨大,運營難,使用率不高可能造成資源閑置,所以,大部分學校不裝空調。
然而學生需求的本質是對基本生活尊嚴的訴求,吉林大學學生在地下室支帳篷的畫面在網絡傳播,網友犀利指出這是學校的“招生減章”,將直接影響學生報考意愿。
面對困局,并非沒有辦法,如華東理工大學通過公開招標引入第三方服務商,學生自愿租賃,費用分攤。既解決學校資金壓力,又滿足差異化需求。沈陽建筑大學新建超低能耗宿舍采用高性能保溫系統、高效新風熱回收技術,冬季供暖夏季降溫效果顯著。
這些案例證明,技術方案和管理創新完全可以化解“使用時間短、投入大”的矛盾。特別是空氣能熱泵與調峰熱源組合應用,在沈陽建筑大學的成功實踐,為嚴寒地區提供了節能高效的樣板。
大學宿舍本質上是學生作為“租客”的居住空間。正如熊丙奇教授指出:“租客有提出自身需求的權利,同時也要為自己獲得更好的住宿條件支付更高的房屋租金。”1這種關系的厘清,有助于建立更平等的對話機制。
當“00后”成為大學主體,他們對學習生活環境的要求早已超越“能住就行”的標準。空調之爭,表面是設備安裝之爭,實質是高校服務理念能否跟上時代發展的考驗。畢竟,培養人才的前提,是給予人才應有的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