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中央氣象臺發布高溫黃色預警
多家官方媒體報道“40℃”高溫來襲
尤其是京津冀一帶,妥妥高溫重點關照地
陽光暴曬下,地面燙得厲害,像是開啟了“鐵板燒模式”~
面對動輒“40℃”的高溫,你還感覺只是“熱”和“焦躁”這么簡單么?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有研究發現,高溫會加重精神癥狀,嚴重時還會導致死亡。
那么,高溫是如何影響你的大腦和行為的呢?炎炎夏日,精神病患者又該如何做好防護呢?
咱們接著往下看~
高溫天氣會導致心理健康惡化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當氣溫過高時, 人們可能會產生壓抑、憤怒、痛苦等心理感受, 進而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溫加重情緒問題
溫度的升高降低了人們的積極情緒, 同時增加了人們的消極情緒和疲憊感。
研究發現,當溫度超過21℃時,個體的幸福感會下降,而當溫度超過32℃時,個體的負面情緒、壓力和疲勞感會顯著增加。
另有一項澳大利亞的研究則發現,氣溫每增高1℃,極度痛苦的心理體驗就會增加0.2% 。
高溫讓人更具有攻擊性
血清素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可以調節人的情緒,有助于提振精神。高溫天氣會影響我們的血清素水平,體內血清素分泌增多,使人群更容易出現易怒、脾氣大、人際關系緊張、攻擊性強等躁狂行為。比如天氣炎熱時,人們更容易使用負面語言,足球運動員也更容易出現攻擊行為等。
另外,高溫環境還會增加睪丸素水平,讓人更具進攻性。隨著白天變長,天氣溫度增加,性侵和家暴事件也越來越多。
持續高溫導致情感障礙就診人數增加
一項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發現, 在熱浪侵襲期間, 因情感障礙而入院治療的人數與平時相比增加了9.1% 。
對濟南市四次熱浪期間資料的研究也發現, 熱浪期間心理疾病的日就診人次顯著上升。
另外,一項來自中國臺灣2003~2013年的追蹤研究發現, 長期暴露于高溫環境是患重度抑郁癥的危險因素。
夏季自殺風險增高
12個國家130多萬起自殺案數據表明,較高的環境溫度與總體自殺風險增高有關。此外,室外氣溫還能影響自殘事件的發生率。
心理疾病患者對極高氣溫尤其敏感,在夏季,他們的癥狀可能會因此而加重,甚至造成提前死亡。
為什么精神疾病
患者更容易受高溫天氣影響?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本身體溫調節功能出現異常,比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體溫調節可能會遇到困難,而溫度的變化會改變情緒障礙的癥狀。
此外,服用的精神科藥物還會影響人體調節熱量的能力以及他們對體溫升高的意識,這與傷害和死亡有關。比如一些抗抑郁藥和抗精神病藥,會影響身體調節溫度的方式,讓身體對熱的敏感性增加。
同時,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相對較低,生活環境可能會比普通人稍差一些,更難以抵抗高溫熱浪的侵襲。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就是在精神疾病患者中,要格外注意老年人的情況。
尤其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由于身體調節功能失調等,維持身體正常體溫的能力降低,所以在高溫下更加脆弱。我們要高度重視老年人在高溫天氣期間的生活護理。
精神疾病患者應對酷暑“十建議”
1.做好心理準備
夏天是精神疾病的高發期,患者和家屬要提前打“心理預防針”,提前做好防范。
2.注重心理調節
越是天熱,遇事越要心平氣和,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倍感壓力增大的時候,要學會及時紓解壓力和情緒。
3.按時按量服藥
藥物治療是精神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一定要遵醫囑規范用藥,不要自行調藥或停藥。
4.做好防暑降溫措施
空調(可設定在26℃左右)電扇開起來,不要怕費電,不要長時間正對著空調、電扇吹;如果沒有,開窗通風也是好的。
5.避免陽光直射
雖然我們常說多曬曬太陽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在夏天,還是要盡量避免陽光直射。出門時戴個帽子、穿上防曬服等,減少頭部和頸部直接暴露在太陽下。
6.適當補充水分
定時定量,拒絕冰鎮!每小時主動補充約500ml涼白開或淡鹽水。若是長時間戶外活動,備好無糖或低糖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7.勞逸結合
高溫天氣可多加休息,盡量減少外出。
8.合理飲食
飲食宜清淡,適量飲用淡鹽開水、涼茶、綠豆湯等,不可過量吃冷飲。
9.規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很重要,不要熬夜。如果晚上睡不好,中午可以小憩半小時左右,休息有助于抑制負面情緒。
10.及時就醫
病情波動時,應及時到精神心理專科醫院咨詢或就診。
您或家人是否在高溫天出現情緒波動呢?歡迎留言分享經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