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醫療糾紛判決引發行業關注:57歲糖尿病腎病患者在醫院透析時猝死,家屬索賠96萬元,法院最終判決醫院承擔70%責任,賠償59萬余元。本案中暴露的診療疏漏并非透析??铺赜?,而是折射出醫護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隱患。從報警處理到病情觀察,從記錄規范到告知義務,這些細節失誤為全體醫護敲響警鐘。
案件還原
6次住院的透析患者為何突然離世?
患者葛女士患糖尿病10年,因尿毒癥在某三甲醫院進行規律透析。2024年某日是她第6次透析。8:45,葛女士照常開始透析治療,10:45—11:45她兩次出現腹痛并排便,但護士僅記錄“腹痛緩解”,未進一步檢查。12:50下機時,葛女士突發意識喪失,經搶救無效死亡。
家屬指控醫院四大過失:透析機頻繁報警時護士未排查原因,僅讓家屬按消音鍵;患者死亡時穿刺針未拔除,透析管路血液滯留;病歷記載的醫生到場時間與監控不符,且存在搶救后6 h補記情況。更關鍵的是,醫院未主動告知尸檢必要性,導致死因無法明確。
醫療鑒定出現分歧: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認為診療符合常規,死因可能為心原性猝死;但醫療損害鑒定指出醫院對腹痛癥狀風險認識不足,未盡高度注意義務。法院最終認定醫院未及時處理報警、未重視癥狀評估、未履行尸檢告知,結合病歷記錄瑕疵,判決承擔70%賠償責任。
三大診療漏洞
這些疏忽可能發生在任何科室
漏洞一:忽視預警信號,將設備報警當“噪音”
案例細節:透析機報警時護士未查看原因,僅讓家屬消除報警。而《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明確要求:“發生報警時應查看報警內容,找出原因,原因未解決時不得繼續透析?!?/p>
跨科室警示:手術室設備報警、ICU監護儀異常、普通病房輸液泵警報……任何設備預警都是患者安全的“求救信號”。某三甲醫院統計顯示,未規范處理設備報警的科室,不良事件發生率高出規范科室2.8倍。
核心教訓:報警不是噪音,是系統對風險的提示。無論哪個科室,接到設備預警后必須遵循“響應-排查-處理-記錄”流程,禁止讓患者或家屬代處理。
漏洞二:癥狀評估流于形式,錯失病情變化征兆
案例細節:患者兩次腹痛并排便,護理記錄僅簡單記載“腹痛緩解”,未見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及鑒別診斷。而尿毒癥患者腹痛可能是心原性猝死、溶血等致命并發癥的前驅癥狀。
跨科室警示:內科患者的胸悶、外科患者的異常出血、兒科患者的哭鬧不止……任何非特異性癥狀都可能是危重癥的早期表現。相關研究結果顯示,31%的猝死患者在死亡前24 h出現過被忽視的“輕微癥狀”。
核心教訓:癥狀評估不能“看一眼、問一句”就草草了事。需遵循“定位-定性-量化-關聯”原則,即明確癥狀部位、性質,用評分量表量化程度,結合病史和檢查結果綜合分析。
漏洞三:告知義務履行不到位,自陷舉證被動
案例細節:醫院未主動告知家屬尸檢的權利、時限及法律后果,僅在患方提出后建議送往殯儀館,未留存書面告知記錄。而《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要求:“患者死亡,應當告知近親屬有關尸檢規定?!?/p>
跨科室警示:手術同意書、特殊檢查告知、病危通知……告知不是“說過就行”,而是要做到“書面化、標準化、可追溯”。司法實踐中,約60%的告知糾紛因未留存書面證據導致醫院敗訴。
核心教訓:告知需包含“內容完整(權利、風險、后果)、形式規范(書面簽字)、證據留存(錄音/錄像)”三要素。對拒絕簽字的情況,需雙人見證并記錄在案。
從案例到實踐
醫護必守的3條安全底線
1.病情觀察:執行“三清三查”標準
(1)三清
①癥狀清楚:用專業術語描述(如“壓榨性胸痛”而非“胸口不舒服”)。
②變化清楚:對比前次記錄,標注“較前加重/緩解”。
③依據清楚:記錄體溫、血壓等具體數值,避免“正常”“平穩”等模糊表述
(2)三查
①查醫囑執行情況:核對用藥、檢查是否按時完成。
②查記錄一致性:護理記錄與醫囑、檢查報告是否矛盾。
③查風險預見性:根據病史預判潛在風險(如糖尿病患者警惕低血糖)。
2.病歷記錄:嚴守“即時性”紅線
(1)門(急)診記錄:就診時即時完成,不得事后補記。
(2)搶救記錄:搶救結束后6 h內補記,注明“補記”及時間。
(3)操作記錄:有創操作完成后即刻書寫,不得拖延。
(4)時間管理:使用帶時間戳的設備記錄(如電子病歷系統自動生成時間),確保與監控、設備記錄一致。
3.溝通告知:落實“書面+見證”雙保險
(1)關鍵告知(如手術、尸檢、病危)必須使用書面告知書。
(2)告知書內容需包含:事項說明、替代方案、風險后果、患方意見。
(3)患方拒絕簽字時,需兩名醫護人員在場見證并記錄,必要時錄音錄像。
行業警示
細節疏忽為何屢屢釀成事故?
某三甲醫院質控科主任指出:“醫療安全就像多米諾骨牌,一個環節的疏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透析報警處理不當看似是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風險意識的缺失——這種意識缺失在急診搶救、圍手術期管理等場景中同樣危險?!?/p>
醫療工作容不得“差不多”“應該沒事”的僥幸心理。一次規范的觀察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一次疏忽的記錄可能摧毀整個診療信任。以案例為鑒,在每一次報警響應、每一份病歷書寫、每一次醫患溝通中,踐行“如履薄冰”的職業態度,筑牢醫療安全的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