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 ymq120@yeah.net 對于來稿,默認為原創
上周刷到醫院工作群,一條投訴消息讓同事們集體笑出聲——
“核磁共振壞了,噪音那么大還在用,嚇死人了,簡直遭罪,太漠視患者生命了。你們核磁科那么多經費,都貪污到哪里去了?要求公示經費,換新設備”
投訴人可能不知道,他發這條“控訴”時,核磁科的小張醫生正給患者做檢查。她看完消息的第一反應是:“要不我把機器的‘工作BGM’外放給您聽聽?這可是設備正常運轉的‘健康證明’呢。”
1.核磁噪聲:機器的“工作BGM”,不是“搞事情”
要理解這封投訴的“可愛”,得先明白核磁共振的“脾氣”。
簡單來說,核磁共振(MRI)的工作原理像在玩一場“磁場捉迷藏”——主磁場把人體里的氫原子“排好隊”,梯度磁場再“喊口令”讓它們“報位置”,最后通過接收信號生成圖像。而我們聽到的各種噪音,其實是梯度磁場“喊口令”時,線圈高速切換產生的震動聲。
舉個更直白的例子:就像你用手機拍視頻時,防抖功能啟動的“咔嗒”聲——核磁的噪聲,本質上是設備在“認真工作”的證明。
那具體有哪些“工作BGM”?我找放射科的朋友要了份“噪聲清單”:
- 敲鼓式轟鳴
開機時主磁場啟動的聲音,像有人在你耳邊敲一面大鼓,持續但規律;
- 電鉆式嗡鳴
掃描時梯度磁場切換的聲音,類似裝修電鉆,但頻率更高更尖;
- 電流嘶嘶聲
線圈通電時的細微電流聲,像老式收音機的雜音;
- 金屬輕響
設備內部零件隨磁場變化的輕微震動聲,類似鑰匙串碰撞。
這些聲音聽起來嚇人,但其實是設備在“一絲不茍”地工作。就像心電圖機“滴滴”響是正常監測,核磁的噪聲越大,反而說明設備在“努力”采集更清晰的圖像——畢竟,安靜的機器可能意味著磁場不穩定,圖像質量反而打折扣。
更貼心的是,現在幾乎所有醫院都會在做核磁前提前告知患者:“機器會有點吵,我們會給您戴耳塞/耳機,別擔心。”甚至有些醫院會貼心準備降噪耳機,放點輕音樂緩解緊張。
2.奇葩投訴大賞:醫院不是許愿池,患者卻是“想象力冠軍”
核磁科的投訴,只是冰山一角。
這些年,醫院收到的奇葩投訴,簡直能編成一部《醫學常識吐槽大會》
? 投訴一:CT輻射會致癌,你們是謀殺!
“醫生,我做了CT,三年內必得癌癥吧?你們醫院必須負責!”
真相:一次CT輻射量≈坐飛機2小時。真要致癌,放射科醫生早集體陣亡了。
? 投訴二:B超涂的膠狀物是過期藥!
“醫生,你們給我肚子上涂的凝膠都發臭了!這是過期藥吧?”
真相:那是耦合劑,無菌無毒,主要成分是水+卡波姆。發臭?可能是您體味太“獨特”……
? 投訴三:心電圖要脫衣服?色狼!
“做心電圖必須露胸?女醫生呢?你們這是性騷擾!”
真相:不脫衣服,電極片貼哪兒?貼秋褲上嗎?
? 投訴四:抽血后手臂發青,護士技術差!
“護士,你扎針技術太差了!我手臂都淤青一周了!”
真相:淤青是按壓不到位,和護士技術無關。您自己按棉簽時玩手機,怪誰?
? 投訴五:兒科輸液室太吵,影響孩子休息!
“你們醫院能不能把哭鬧的孩子趕出去?我家寶貝要睡覺!”
真相:這是兒科,不是圖書館。要不您先教教孩子別生病?
3. 奇葩投訴背后:是醫學常識的匱乏,還是信任的崩塌?
這些投訴,看似搞笑,實則扎心。
它們暴露了兩個致命問題:
第一,醫學常識的普及,遠遠不夠。
患者把核磁共振當“音響設備”,把耦合劑當“過期藥”,把CT輻射當“核武器”——這不是無知,是科普的失敗。
第二,醫患信任的裂痕,越來越深。
患者覺得,醫生在“坑錢”,醫院在“謀財”。
可他們忘了,醫生是唯一希望他們活下去的人。
4. 醫生的心聲:我們不是神仙,科普比治病更難
面對奇葩投訴,醫生們有苦難言。
他們想解釋,可患者不聽:
“你們醫生就會說專業術語,欺負我們不懂!”
他們想科普,可時間不夠:
“門診量那么大,哪有空講原理?”
他們想發火,可職業道德不允許:
“患者是弱勢群體,我們不能計較……”
可醫生也是人啊!
他們也會委屈,也會疲憊,也會在深夜翻著投訴單,懷疑人生:
“我學了十年醫,就為了被當成‘騙子’?”
結語:
奇葩投訴,是醫學常識匱乏的“照妖鏡”,也是醫患信任崩塌的“警報器”。
轉發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吐槽,而是為了喚醒:
喚醒患者的理性,喚醒醫生的熱情,喚醒這個社會對醫學最基本的尊重。
畢竟,醫學不是玄學,科普才是解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