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設施是否被摧毀,這個周末美總統、國防部與媒體又吵起來了。特朗普稱,已完全摧毀伊朗三處核設施,那里“現在只有幾千噸巖石”。同一天,美國防部指責媒體關于襲擊效果有限的報道是“假新聞”。
特朗普發言為何經常顯得很“隨意”?不怕透支信譽嗎?
特朗普這抽象的發言風格,既是他長期以來的習慣成自然,也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政治表演。
他那些看似隨意的夸張言論,恰恰是他鞏固基本盤、轉移矛盾的核心工具。
信譽對他這種人而言,并非傳統政客眼中的稀缺資源,而是一種可以不斷再生的消耗品。
他這種言論模式,在這場伊核設施爭議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當特朗普宣稱伊朗核設施只剩幾千噸巖石時,美國媒體立刻援引情報稱破壞程度遠未達預期。
這種矛盾不是信息誤差,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敘事邏輯在碰撞。特朗普需要的是政治象征,美軍方和媒體關注的才是物理現實。
爭論過程中有個細節很能說明問題。在空襲前,衛星圖像顯示伊朗核設施周邊有異常車輛活動,外界猜測是在轉移濃縮鈾。
特朗普的辯解堪稱魔幻現實主義——他說那些都是混凝土工人在封堵豎井。這種解釋連基本常識都懶得顧及,卻成功制造了話題迷霧。
特朗普這種不可預測性,正是他想要的效果。在國際博弈中,讓對手永遠猜不透底牌,有時比亮明底牌更迷人眼。
他的這種特性,在他處理關稅問題上也展露無遺。記者質問為何朝令夕改,他居然理直氣壯說做人要靈活。
這種把反復無常包裝成政治智慧的伎倆,已經成為他的標志性操作。支持者覺得這是真性情,反對者則認為毫無底線。
在加密貨幣政策上更離譜。一邊舉辦TRUMP幣投資者晚宴承諾放松監管,一邊又對傳統金融機構示好。這種左右互搏的套路,本質上是在不同利益集團間玩平衡術。每個群體都覺得自己是特殊的那一個。
信譽透支,對他這種人根本不是問題。傳統政治人物視信譽為生命,特朗普卻把它當作可循環使用的政治資本。
每次信譽危機后,他總能通過更夸張的表演轉移視線。這種策略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屢試不爽異常有效。
伊朗核設施爭議暴露了一個關鍵問題:當總統的敘事與情報機構結論直接沖突時,美國政治體系出現了詭異的割裂。
國防部指責媒體報道是假新聞,卻拿不出反駁證據。這種混亂本身,卻可能就是他們想要的效果。
特朗普的言論風格深植于他的商業思維。在房地產行業,夸張宣傳是常規操作。
把這種營銷話術帶入政治領域,自然會產生認知錯位。政治承諾在他眼中,更像是樓盤廣告中的僅供參考。這種天馬行空的敘事,讓輿論場永遠圍繞他設定的議題旋轉。
從博弈論角度看,這種策略相當精明。當所有人都習慣他的夸張表述后,任何理性言論反而顯得反常。這就像狼來了故事的現代政治版,最終模糊了真實與表演的界限。
現在的現實是,特朗普的反復無常,正在改變國際間的外交規則。
傳統外交講究言行一致,他現在示范了如何用不可預測性作為談判籌碼。伊朗談判代表就經常被他的朝令夕改搞得暈頭轉向。
但硬幣總有另一面。當每個承諾都可能隨時反轉時,政治交易的信任基礎就被掏空了。
美國的小弟們都學乖了,開始學會多手準備,不再把寶全押在美國承諾上。這種信任流失的代價,可能在某些關鍵時刻才會完全顯現。
特朗普的言論風格,其實反映了美西方更深層的現代政治文化變遷。
在社交媒體時代,瞬間的沖擊力比持久的可靠性更吸引眼球。一個能持續制造話題的政治人物,永遠比穩重但乏味的對手更具傳播優勢。
從商業角度看,特朗普是在進行一場高風險高回報的品牌運營。
傳統政治品牌追求穩健可靠,他打造的卻是爭議性網紅人設。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還有待觀察,但短期內確實重塑了政治傳播的規則。
當虛假與真實界限模糊后,公眾會逐漸放棄辨別真偽的努力,特朗普看來已經運用的爐火純青,深諳其道。
伊核設施這事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或許是:在后真相政治中,事實核查已經不夠用了。
需要搞明白的,是這種言論背后的表演邏輯,以及它為何能在特定群體中持續奏效。當夸張成為常態,或許該反思的,是人們為何會容忍這種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