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東地區局勢因美以對伊朗核設施的襲擊而愈發緊張。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指出,盡管伊朗多處核設施遭受重創,但伊朗極有可能“在幾個月內”便能夠重啟濃縮鈾的生產。
伊朗的部分核設施在襲擊后仍然存在,憑借其現有的技術與工業能力,在短短幾個月甚至更短時間內,使幾臺離心機運轉并產出濃縮鈾并非難事。此前,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和軍事設施發動轟炸,美國隨后也加入其中。然而,各方對于襲擊結果的評估卻大相徑庭。以色列和美國高調宣稱伊朗核設施被嚴重摧毀,核計劃倒退數年;但國際原子能機構卻認為“摧毀”一詞言過其實,美國泄露的情報也顯示,襲擊造成的破壞程度僅為“中等到嚴重”。
目前一個關鍵且撲朔迷離的問題是,伊朗在遭受襲擊前,是否已將部分或全部高濃縮鈾庫存轉移。這些鈾的濃縮程度高于民用水平,雖未達到武器級,但其去向卻成謎。格羅西坦言,國際原子能機構并不清楚這些材料的下落,它們有可能在襲擊中被摧毀,也有可能已被轉移,而查明這些情況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伊朗方面的態度也十分強硬。伊朗議會已投票決定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并且拒絕格羅西訪問受損設施的請求。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稱核設施受損程度“嚴重”,但具體細節尚未明晰。不過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強調,伊朗核設施損失并不嚴重,且不會放棄其核計劃。
美國總統特朗普堅稱,美國的轟炸已讓伊朗核計劃倒退“數十年”,但如今國際原子能機構給出的結論卻似乎與特朗普的說法背道而馳。倘若伊朗真如格羅西所言,在幾個月內就恢復濃縮鈾生產,那么特朗普所宣稱的摧毀伊朗核設施的目標顯然未能實現。這不僅讓美國在國際社會上面臨輿論壓力,也使得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布局陷入尷尬境地。
美以對伊朗核設施的襲擊,看似是為了遏制伊朗的核發展,但從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判斷來看,這一軍事行動或許并未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激發伊朗更為堅定地推進其核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