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遇見產業,當課堂連接生產線,一所民辦高校正以破釜沉舟的改革勇氣,書寫著中國應用型教育的嶄新篇章。
2025年盛夏,黃河科技學院畢業典禮上,院長楊保成凝視著臺下身著學士服的學子們動情說道:“你們用實力印證了學校改革的價值——62.93%本科生通過大學英語四級,823名學子考研深造,16個專業考研錄取率突破40%。”臺下雷鳴般的掌聲中,蘊藏著一所應用型高校用改革破局的答案。
面對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命題,這所開中國民辦本科教育先河的院校再次亮劍:以系統性改革重構人才培養體系,用專業對接產業、課程銜接崗位、數字賦能教育,闖出一條產教深度融合的創新之路。
產業邏輯:專業與經濟的血脈相連
專業建設是學校的生命線,在黃科院的教學改革藍圖中,這條生命線始終與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同頻共振。
學校大刀闊斧實施專業結構改革,精準對接河南省重點產業鏈群,布局“3+6”產業方向矩陣:聚焦體醫康養、綠色發展、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深耕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六大重點領域。近年來新增的網絡空間安全、新能源汽車工程等專業,直指產業升級的人才缺口。
改革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2018年至今,學校停招社會工作、投資學等17個本科專業,撤銷9個脫節專業,2024年全面停止三年制專科招生。陣痛換來新生,如今57個本科專業中工科優勢突出,省級重點學科、特色品牌專業數量位居全省民辦高校首位。
在楊保成看來,產教融合必須突破“教育服務產業”的單向邏輯。學校創新提出“產業教育化”理念,將產業需求前置到專業優化調整和課程體系建設中:
——建成16個實體化運營現代產業學院,其中省級重點現代產業學院、特色行業學院4個,創新“2+2”培養模式,學生后兩年直接進入項目實戰;
——牽頭組建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2.0建設創新聯盟,為企業提供人才需求“云空間”,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云平臺”;
——2025年3月,聯合37所高校成立“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型課程體系創新聯盟”,覆蓋全國22個省份。
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咬合,讓“上手快、后勁足”成為企業對黃科學子的普遍評價。
能力進階:課程體系的重構革命
大三學生司雙穎在項目化課程中設計的園林方案被企業采納落地時,她真切感受到“挑戰帶來的快樂”。這種蛻變源于學校構建的“2+1+1”能力進階體系:
2年筑基:大一大二通過基礎課程實現“見過”“部分做過”;
1年錘煉:大三對接企業真實項目,理論結合實踐,實現“做成”;
1年實戰:大四進入企業生產一線,在獲取報酬中“做好”。
為確保改革落地生根,學校投入3000萬元完成2200門本科課程的知識建模,繪制出覆蓋所有本科專業的知識圖譜與能力圖譜。課程評估更實施“三維評估模型”與“優課優酬”機制——優秀課程給予5倍工作量獎勵,對D類課程“一對一”幫扶。
管理體制的同步革新為教學改革掃清障礙:
“大部制”改革:整合13個處級單位,成立教師中心、教育教學中心、學生中心三大中心,以及思政工作部等5個部。
“學部制”改革:將12個學院重組為工學部、醫學部等4個學部,按專業集群下設科教中心。
“卓越的教學絕非因循守舊,而在于大膽創新。”一位教師的感言,道出了這場改革的精髓。
數字基因:智慧教育的生態構建
在黃科院的智慧教室里,AI知識圖譜自動生成教案;在各個餐廳,食品安全追溯系統覆蓋率100%;在學生宿舍,掃碼即用的智能設備已成為生活標配。
這些場景背后,是學校2016年開啟、2019年全面實施的數字化轉型戰略。其核心框架“1248”戰略體系將數字化作為驅動八大體系的引擎:
“1”個目標:創建一流應用科技大學
“2”項原則:堅持教育公益性,堅持以本科教育為中心
“4”大改革:涵蓋體制機制、教育教學、學生工作、數字化轉型
“8”大體系:構建從黨建思政到后勤保障的完整生態系統
更具開創性的是“1+5+2”數字化體系建設:
夯實1個數字基座,實現教育教學數據跨部門高效流轉
打造數字教學、數字學工雙引擎
配套數字行政、財務、后勤三系統
建成兩類數據治理中心
為破解產教融合數據壁壘,學校創新建立三類數據標準:
20萬家企業的產業歸屬聚類標準
貫通崗位需求的人才能力標簽體系
覆蓋所有課程的標準化課程資源數字庫
“AI正重塑全球產業格局,教育需以創新回應時代之變。”2025年2月,黃科院承辦“AI時代數智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論壇”,這個“數智化課程改革”案例引發教育界矚目。
改革先鋒:應用型高校的范式價值
從課程重構到數字賦能,黃科院的改革已結出碩果:
出版《應用型高校本科專業產教融合型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系列叢書47冊
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省級特等獎等17項
改革成果亮相高教博覽會吸引600余家高校、企事業單位交流
第二課堂系統被浙江財經大學等高校采用
更深刻的變革在課堂深處發生。95%以上課堂實現混合式教學,學生課下學習時長達到課上的2倍以上。學生從“被動承受者”變為“主動探索者”,成為黃科院改革最動人的注腳。
2025年3月,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兼高等教育專委會理事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在產教融合聯盟籌備會上指出:“應用型高校要回答好‘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時代命題。”
黃科院改革的答案,寫在畢業生的履歷上: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2020級學生包智勇,在校獲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畢業后入職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年薪超15萬元。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21級學生張凱,在校參與電子產品工藝與制作、系統開發等課程項目,畢業后進入鄭州一家研究院,從事航空航天/軍工定制開發,年薪超10萬元。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2020級學生侯帥,在校通過計算機視覺等課程,掌握算法開發全流程,入職廣東互通科技負責邊緣端視覺算法開發,綜合月收入3-5萬元。
體育教育專業2021級學生李鴻基:畢業后創立鴻孟剪輯娛樂新媒體工作室,營業額已超15萬。
航空航天、算法開發、媒體創業……黃科院學子正成為各個領域的“探索者”“解題人”。
畢業典禮的掌聲漸漸平息,但黃科院的改革回聲正傳向更遠方,飛出校園,走向全國。
其牽頭組建的產教融合聯盟覆蓋全國37所高校,開發的數字系統被多所院校引進,系列改革叢書成為許多應用型高校的課改指南。
這所民辦高校用不斷的改革實踐昭示:當教育真正扎根產業沃土,當數字課堂鏈接真實世界,應用型人才培養就能打開無限可能。
教育強國的基石,正由這樣敢為人先的探索一塊塊鑄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