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韓國律師"靈魂警告":1.5萬韓元可能讓你傾家蕩產(chǎn)
韓國資深刑事律師金承煥在臉書發(fā)文揭露驚人騙局:"最近二手平臺上突然冒出大量'快遞兼職',報酬高達1.5萬韓元(約80元人民幣),但這可能是你這輩子最貴的'跑腿費'!"他曬出的招聘截圖顯示,騙子要求求職者"到便利店取黑色背包"或"到郵局寄密封包裹",看似普通的快遞工作,實則是電信詐騙的關鍵一環(huán)。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詐騙分子會冒充警察或檢察官,要求求職者"配合調查測試",在城市多個地點尋找"可疑包裹"。金律師強調:"韓國警方絕不會通過兼職平臺發(fā)布調查任務,這種'測試'本質是讓你在不知情中運輸贓款或毒品!"
二、留學生成"重災區(qū)":真實案例比電影更驚悚
中國駐釜山總領館披露的真實案例令人觸目驚心:23歲留學生李某通過二手平臺接下"送快遞"兼職,每天往返首爾5個區(qū),報酬高達10萬韓元(約526元)。直到警方破門而入,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運送的包裹里裝滿詐騙贓款,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半,刑滿后被驅逐出境。
更諷刺的是,詐騙分子深諳留學生心理:
精準誘餌:承諾"日結工資""無需經(jīng)驗",專門針對語言不通、經(jīng)濟壓力大的新生;
溫水煮青蛙:初期安排簡單任務(如拍攝商場商品),建立信任后逐漸要求運送敏感物品;
法律陷阱:利用留學生對韓國法律的不熟悉,以"只是幫忙"為由掩蓋犯罪事實。
三、法律后果有多嚴重?韓媒:可能比販毒判得還重!
韓國《電子通信基本法》明確規(guī)定,參與電信詐騙贓款轉移者,最高可判處7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5000萬韓元(約26萬元人民幣)。即便未直接參與詐騙,只要被認定"應知或應知"包裹內(nèi)容違法,仍可能面臨1年以上監(jiān)禁。
更致命的是,此類案件往往涉及跨國犯罪集團。2024年韓國司法部數(shù)據(jù)顯示,因非法配送服務被抓的外國人中,62%是留學生,他們多數(shù)通過購買韓國人身份信息接單,最終不僅面臨法律制裁,還可能被列入韓國出入境"黑名單",終身禁止入境。
四、識別陷阱的"三大鐵律":專家教你火眼金睛
韓國犯罪心理專家樸智恩總結出"三不原則":
1. 不接'三無'任務:無公司名稱、無固定辦公地點、無正規(guī)合同的兼職,99%是陷阱;
2. 不碰'敏感物品':任何要求運送"密封包裹""現(xiàn)金""電子產(chǎn)品"的任務,必須果斷拒絕;
3. 不做'測試游戲':冒充調查機構的"測試",本質是讓你為犯罪集團踩點。
中國駐韓使館特別提醒:"如果發(fā)現(xiàn)可疑兼職,可撥打韓國反詐騙熱線1588-3366舉報,或聯(lián)系學校國際處協(xié)助核實。"
五、網(wǎng)友熱議:高薪兼職=高風險投資?
受害者現(xiàn)身說法: "我同學就因為接了'送化妝品'的兼職,結果包裹里是假鈔,現(xiàn)在還在打官司。"
"韓國快遞員月收入才200萬韓元(約1萬元),怎么可能一單給1.5萬?這明顯是陷阱!"
法律人士支招: "簽訂合同時,務必要求雇主提供營業(yè)執(zhí)照復印件,并通過韓國雇傭勞動部官網(wǎng)核實公司信息。"
"遇到'先匯款后采購'的兼職,直接拉黑!這是典型的洗錢套路。"(反詐騙專家李明哲)
結語:天上不會掉餡餅,掉下來的可能是陷阱
從"高薪快遞"到"免稅店代購",詐騙分子的套路不斷升級,但核心永遠是利用人性的貪婪。正如金承煥律師所言:"當一份兼職的報酬遠超市場水平時,你可能不是在賺錢,而是在為自己的無知買單。"
在韓留學生和華人朋友們,請記住:真正的兼職不會讓你在深夜奔波,合法的工作不會要求你對包裹內(nèi)容"一無所知"。保護自己,從拒絕第一個可疑訂單開始。
(信源:韓國法務部、中國駐韓使館、東亞日報,案例分析來自韓國刑事法院判決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