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看了一個短視頻,短視頻主要內容是,“某司機駕駛一輛國產純電車在高速上行駛,車內智能語音不停提醒他電量將耗盡。司機很是納悶,因為在他出門前,他認真查看過汽車的電量。根據他的計算,跑到下一個充電樁是完全沒問題的。而此時,距離下一個充電樁還有30公里的距離。視頻的結尾是,司機找來了拖車,將他的車拖到了下一個充電樁的位置”。看完視頻,我愛人湊上前來說,開電車可真讓人缺乏“安全感”啊!我回過頭對她笑了笑,心想:“原來女生想要的安全感,男生同樣也是需要的呀”。
創意配圖,與內容無關
回到今天的主題,最大程度減輕人們的續航焦慮呢,我們國內的技術大佬們是從哪些方面入手的呢?
一、精準預測:告別“表顯虛標”,讓每一公里都真實可靠
傳統電動車儀表盤顯示剩余續航,常依賴簡單的平均電耗計算。一旦開啟空調或行駛在高速路上,電量便如開了閘般驟降。有車主苦笑:“跑一公里,表顯掉三公里,這哪是續航顯示,簡直是心理恐怖片!”
破局之鑰,在于智能預測系統的進化:
1、華為專利技術引領數據融合:
華為開發的“剩余里程預測系統”不再只看電池剩余電量(SOC)。它融合車輛行駛特征、用戶駕駛習慣等動態數據,構建單位SOC可行駛距離預測模型。通過用戶特征聚類分析,實現場景自適應的精準里程顯示,誤差率大幅降低。
2、上汽榮威的“學習型大腦”:
榮威MARVEL X(參數丨圖片)搭載的IES智能能量系統,更顯前瞻性。它基于10000名用戶、近1TB的行駛數據,結合路況、天氣、駕駛風格等多維參數,通過Random Forest、GBDT等機器學習算法動態預測續航。實際測試中,其到達目的地后的剩余電量誤差普遍小于10%,短途誤差甚至控制在1% SOC以內。
3、寧德時代2025年初公開的續航預測專利更進一步。該技術整合車輛物理參數、實時能耗及環境變量,實現未來時段續航的動態推演,用戶可提前規劃路徑,避免“電量恐慌”。
這些技術共同指向一個目標:讓剩余里程顯示從“僅供參考”變為“可靠導航”。
創意配圖,與內容無關
二、極速補能:超充與換電,讓充電像加油一樣快
電量預測再準,若充電效率跟不上,用戶仍會被困在“等待焦慮”中。尤其節假日高速服務區,“排隊6小時,充電1小時”的窘況,讓電動車被調侃為“電動爹”。破解之道,在于兩條技術路線并進:
1. 超充技術:5分鐘200公里,效率比肩加油
2023年,寧德時代推出神行超充電池,標志超充進入普惠時代:常溫下充電10分鐘續航400公里,-10℃低溫環境也能30分鐘充至80%。這得益于改良電解液與電芯溫控技術的突破。
車企布局更為激進:
- 小鵬S4超充樁:5分鐘補能200公里
- 理想5C超充站:12分鐘續航500公里
- 華為全液冷超充樁:峰值功率600kW,5分鐘續航200公里以上
2. 換電模式:40秒“滿血復活”,成本直降數萬元
吉利旗下睿藍汽車給出另一條路徑——車電分離+極速換電。其換電站僅需40秒完成電池更換(蔚來需3分鐘),重慶已布局近90座換電站,實現城區10公里覆蓋圈。
睿藍的“車電分離”方案更直擊用戶痛點:購車時剝離電池成本,車價直降28000元;月租電池費用抵扣后低至99元,并可隨時買斷。這既降低購車門檻,又消除用戶對電池衰減的擔憂。
創意配圖,與內容無關
三、電池長效:抗衰減技術+創新生態,終結“換電池貴過車”難題
第一批電動車用戶正面臨殘酷現實:一塊衰減至70%容量的動力電池,更換費用動輒數萬元,而車輛殘值可能已低于此價。電池壽命,成為長期用車成本的隱形殺手。
國產技術從材料與系統層面破題:
睿藍長壽命電池包:采用易易互聯標準電池,結構耐久里程超80萬公里,服務壽命超8年/60萬公里。換電站恒溫慢充策略,減少快充損傷,延長電池周期。
雅迪華宇極鈉1號電池:雖用于兩輪車,但其技術方向值得借鑒。鈉電池在-20℃放電保持率超92%,通過針刺、過充等20項安全測試,低溫性能與安全性大幅提升。
配套的商業模式創新同樣關鍵:睿藍的“先租后買”電池方案、寧德時代推動的電池銀行模式,均在將電池從“消耗品”轉為“可持續服務”,用戶不必再為巨額換電費用買單。
創意配圖,與內容無關
四、網絡覆蓋:2025,中國邁進“超充之城”時代
再先進的技術,若缺乏基礎設施支撐,也只是空中樓閣。當前超充設施(單槍功率≥300kW)占比不足1%,但變革已加速到來:
深圳:啟動“超充之城”計劃,2025年建成300座超充站
寧德時代:2025年目標投建1000~2000座超充站
理想汽車:2025年超充站超3000座,覆蓋90%高速路網
高速公路、老舊小區、運營車輛集散地——這三大場景將成為超充布局的核心落點。當“每50公里一座超充站”從愿景變為現實,“補能沙漠”將徹底成為歷史。
2025年,將成為電動車續航焦慮的“終結元年”。據中國充電聯盟預測,隨著國家超充標準的落地與高倍率電池量產,明年起超充站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深圳、上海等城市“超充之城”的藍圖,寧德時代、吉利、華為等企業在電池技術、補能網絡、智能預測上的合力突破,正編織成一張安全網——它接住每一個在高速上擔憂電量的人,也托起電動車真正主流化的未來。
當電動車不再需要用戶“精打細算”地規劃每一度電,當補能像加油一樣便捷無憂,那個因30公里誤差而呼叫拖車的視頻,終將成為一段值得回望的往事。技術普惠的本質,是讓工具服務于人,而非人妥協于工具。中國電動車企的集體破局,正在兌現這一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