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場關于12歲足球少年退出孫繼海訓練營引發的18萬賠償風波,在網絡上受到了不少熱議。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如今體壇名記王勤伯的發言,又讓此爭議瞬間升級。
那么,這看似普通的青訓糾紛,為何會引發如此激烈的交鋒?
12歲的足球少年張卓毅或許沒想到,自己的膝蓋傷病會引發一場軒然大波。
上個月,一位自稱“張卓毅媽媽”的網友在社交媒體發布視頻。
稱其12歲的兒子在孫繼海創辦的“嗨球青訓”待了一年后,高強度訓練導致孩子出現脛骨結節炎、髕腱炎甚至骨裂,醫生建議減少運動量。
當家長提出退隊時,機構卻要求按合同賠償——每天500元,一年算下來高達18萬元。
“我們不是想白嫖,租房、陪讀、生活開銷全是自己承擔,現在孩子傷了還要倒貼錢?”張女士的控訴迅速點燃輿論。
而“嗨球”方面的回應更讓人意外:18萬只是家長估算,實際違約金“遠高于這個數字”。
免費青訓為何變成“天價違約金”?知名記者又說了些什么?
爭議發酵一個月后,6月28日,《體壇周報》記者王勤伯在社交媒體上連續發難,直指孫繼海的做法不當。
他強調國際足聯禁止與未成年人簽訂職業合同,認為如果將此事鬧到國際足聯,孫繼海不會得到支持。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直言“青訓是公益,孫繼海卻用他賺錢”。
29日,王勤伯再度發聲,態度更加強硬:“得罪了就得罪了,得罪一個俱樂部,得罪一個明星,得罪一隊球迷,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表示雖然個人很喜歡孫繼海這位球員,但這不妨礙他“正常說話”。
最令人側目的是,他直言孫繼海人脈廣泛,導致“整個這件事情也沒幾個記者出來把常識問題說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王勤伯的批評不僅針對孫繼海個人,更劍指整個行業的運行機制。
他強調,是希望中國足球能夠健康發展,青訓體系能夠得到完善與保障。
面對這種點名道姓的質疑,孫繼海截止到目前并沒有對此進行正面的回應。
但在6月28日的時候,報道孫繼海接受采訪的文章,其實也能看出一二……
翻開孫繼海的青訓事業賬本,數字令人驚訝。據《南方人物周刊》報道,截至2023年底,“嗨球”青訓已投入高達2800萬元。
這筆巨額投入讓孫繼海曾經動搖:
“說實話,我當時問還要不要繼續的時候,心里是有點打退堂鼓的。”
這筆巨額資金主要流向三個板塊:600萬用于教練團隊薪資,600萬投入訓練和比賽,剩下的則用于學員食宿和基地運營。
這筆賬算下來,每個學員的年均培養成本接近20萬元。在業內,這個數字并不算夸張。
對比其他收費青訓機構,動輒數萬元的年費只是基礎門檻,真正優質的訓練資源往往需要更高投入。
孫繼海選擇“全免費”模式,確實降低了學員的入門門檻,但也帶來了更大的經營壓力。
公益募捐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
截至2025年6月,“海選未來”項目已吸引超過15萬人次參與,籌款進度達到80%。這些善款主要用于人才選拔和公益課堂,資金使用受到多方監管。
雖然通過公益募捐籌集了800多萬元,但這遠不足以填補成本缺口,孫繼海自己承擔了約1000多萬元。
但隨著事件的發酵,輿論也經歷了多次反轉,網絡上也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聲音。大家都是什么看法呢?
隨著事件的發酵,輿論也經歷了多次反轉。最初,許多網友質疑孫繼海的“嗨球青訓”背離了公益承諾,認為索要高額賠償有違初衷。
隨著更多信息的曝光,支持孫繼海的聲音逐漸增多。
有專業人士指出,從歐洲足球青訓模式來看,違約金是行業常態,青訓機構依靠未來轉會分成維持運營。
如果孩子僅是回歸普通學業,“自由身證明”并非必需;但如果是轉投其他職業俱樂部,則理應對原青訓機構的培養成本進行補償。
前國腳徐亮5月底的時候,也在直播間表態力挺孫繼海,他表示:“嗨球可以不要18萬賠償,甚至1萬8都不要,但必須簽協議,該孩子以后終身別踢球了。”
這一表態直指問題核心:青訓機構的培養是一種投資,不能為其他機構做嫁衣。
面對這場風波,你更認同哪一方的觀點?是支持家長為孩子尋找更適合的發展道路,還是理解青訓機構維護自身權益的努力?
在這場輿論漩渦中,作為主角的孫繼海卻始終保持相對低調。據媒體報道,他婉拒了多家媒體的采訪請求,表示不會對此事做出回應。
孫繼海在《南方人物周刊》采訪中表示:
這一表態顯示出他在處理爭議時的謹慎與考量。
對于自己的青訓理念,孫繼海曾說:“我可能天生就是要做青訓,從小孩子入手,培養精英職業球員。”
他選擇先專業再普及的路徑:“如果一個青訓機構出了好多中超中甲的球員,還有國家隊隊員,會帶動這個青訓機構的發展,帶動孩子們的參與。”
當我們審視孫繼海的青訓道路時,還是希望,我們的中國足球能夠在大家的努力下,變得越來越好!
這場爭議遠不止個人恩怨。
王勤伯的炮轟,本質上是對青訓領域“公益包裝”與“商業操作”失衡的質疑;孫繼海的沉默與堅持,則折射出青訓從業者在高投入、低回報現實中的掙扎。
青訓是一項長期事業,需要社會各方的理解與支持。
孫繼海的“嗨球少年”模式雖面臨爭議,但其探索精神值得肯定;王勤伯的批評雖尖銳,卻也推動行業反思。
唯有建立更透明的規則,才能讓中國青訓在公益與商業的平衡中,真正培養出更多優秀球員,為中國足球注入希望。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