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小米正式發布其首款SUV汽車小米YU7。一經上市,變成爆款。據小米汽車官方數據,該款車型開售3分鐘,大定突破20萬臺;1小時,大定突破28.9萬臺。驚人的市場數據背后是小米驚人的產品力。
而小米集團的魅力遠不止于消費者“鈔票即選票”的購買傾向,更在廣大求職者“用腳投票”的求職意向之中——小米集團,成為不少青年學子還未進入大學,就已經開始向往的職業發展平臺。
而“小米入職門檻頗高”好像已經成了民眾對于這類科技大廠的刻板印象,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真的“非985/211不能上岸小米”嗎?最近一則新聞似乎打破了這種傳統認知。
據悉,中國教育在線、中華網、中青教育在線、極目新聞等多家影響力媒體相繼發布題為“民辦高校畢業生入職小米,賽場淬煉出的“黑馬”程序員”相關文章,吸引眾多讀者廣泛討論。而細看發現,文中提及的這所高校,正是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這所似乎“名不見經傳”的高校所培養的畢業生,一舉打破“92魔咒”,這所高校究竟做對了什么?
仔細分析發現,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是一所是以本科教育為主,培養通信、光電、計算機、自動化以及藝術等多學科專業領域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該校依托省屬重點建設高校——武漢工程大學的優質資源,持續優化辦學模式,完善辦學條件。現已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等方面形成明顯優勢。
而本次畢業生直接之所以能夠入職小米,正有賴于其在校期間通過學科和創新競賽積累起的能力優勢。而這樣的現象在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屢見不鮮。
據悉,近年來,該校學子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學創杯全國大學生創業綜合模擬大賽等創新賽事之中屢獲佳績,實踐能力和應用水平有效上升。
與此同時,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化工設計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自動化系統應用大賽、全國高校BIM畢業設計創新大賽、藝術設計大賽、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數字建筑創新應用大賽等各類學科競賽中,武工大郵電院學子同樣收獲頗豐。據全面統計數據顯示,該校學子各類競賽中榮獲國家級獎項200余項,省市級獎項600余項。
可見,或許學歷并非個人發展的硬性門檻,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塑造的實踐能力更能作為助推學子進入更大平臺發展的源頭動力。而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正能為學子提供這樣的先手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