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職務,
帶著"15年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的目標,一頭扎進西湖大學的籌建中。
有人說他瘋了,放著好好的院士不當非要搞什么"教育實驗"。
也有人等著看笑話,覺得這200億怕是要打水漂。
如今6年過去,這所被寄予厚望的大學到底咋樣了?
要辦大學錢是第一位的。
施一公放下科學家的身段,到處"化緣"。
馬化騰、王健林、吳亞軍等商界大佬紛紛解囊,累計承諾捐贈超200億元。
這些錢可不是拿來蓋大樓的,而是要打造一個"教育特區"。
西湖大學的規矩處處透著"反傳統"。
別的大學忙著擴招它卻"小而精"。
2025年本科生才200多人博士生導師卻有247人,師生比接近1:1。
學生一入學就能進實驗室,跟著頂尖導師做項目。
這在傳統大學可是研究生的待遇。
更絕的是學費一年只要6000塊,比不少公立大學還便宜。
錢從哪兒來?
靠捐贈靠科研成果轉化。
學校孵化的高科技企業,好幾家市值過億。
在"績點為王"的時代,西湖大學卻反其道而行之。
學生不用"卷"績點排名。
學校不公布成績,績點只作個人參考。
薪酬和職稱晉升與論文脫鉤,考核只看科研貢獻。
這種"去量化評價",讓不少人直呼"看不懂"。
但就是在這種"看不懂"的模式下,西湖大學的科研產出堪稱井噴。
2024年萬蕊雪團隊在《科學》上發表論文。
首次解析了次要剪接體的高分辨率結構,這一成果被寫入國際權威教科書。
張岳團隊研發的AI檢測模型Fast-DetectGPT。
識別準確率達96%,為網絡內容安全提供了新方案。
讓人驚嘆的是,這些成果80%都是由40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完成的。
西湖大學的招生,也和傳統大學不一樣。
2025年首次在江蘇等地招生,采用綜合評價錄取。
高考分數占60%,綜合測試占30%,學業水平考試占10%。
也就是說,哪怕你高考分數不高只要綜合能力強,照樣有機會。
這樣的招生模式,吸引了不少"偏科"但有特長的學生。
比如有個學生數學競賽拿過全國一等獎,但語文成績一般。
放在傳統大學可能連門檻都夠不著,在西湖大學卻成了"香餑餑"。
學校還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部分資助,海外交流費用可申請專項補貼。
施一公說:"年輕學生的才能和智慧遠勝于金錢。"
盡管取得了不少成績,西湖大學依然爭議不斷。
有人質疑不看論文不排名,如何保證教學質量?
擔心過度依賴捐贈,學校能否長期穩定發展?
更有人直言,現在談"世界一流"還為時尚早。
面對質疑,施一公很坦然。
他說:"西湖大學不是要再造一所清華,而是要為中國教育補上缺失的拼圖。"
還把人才培養比作馬拉松,基礎教育是第一階段,大學是關鍵的第二階段。
在他看來西湖大學的價值不在于排名,而在于能否培養出"敢于挑戰權威、能夠無中生有"的人才。
6年時間,西湖大學從一片荒地上的構想。
變成了擁有200多名本科生、247位博導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它的科研成果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它的教育模式讓傳統大學坐不住了。
但要真正實現"世界一流"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正如施一公所說:"創新就是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西湖大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突破一種希望。
未來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或許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你覺得這所不看績點、不唯論文的大學,能真正顛覆中國高等教育嗎?來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