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系車曾經以其時尚設計,相對親民的價格和宣稱的可靠性,在中國市場風生水起,成為許多家庭的第一輛私家車選擇。伊蘭特,索納塔,途勝等名字一度是街頭巷尾的常見風景。
但近年來韓系車在中國市場節(jié)節(jié)敗退,銷量持續(xù)下滑,不少車型甚至黯然退市。曾經的主流選擇,為何如今光環(huán)黯淡,甚至面臨退出中國家庭的境地?深諳行業(yè)的內行人點出了四個核心原因,現(xiàn)實而殘酷。
第一是定位問題。韓系車曾經的定位非常清晰,比自主品牌有品牌和技術優(yōu)勢,比德系日系價格更實惠,但如今,這個優(yōu)勢被擠壓得幾乎消失。
向上看,一線德日系品牌價格不斷下探,通過國產化和入門車型搶奪市場,其品牌號召力和技術底蘊對消費者更具吸引力。
向下看,以吉利,長安為代表的自主品牌,在技術,品質,設計上的飛躍式提升,早已顛覆了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甚至在性價比和智能化體驗上遠超韓系。
韓系車既難以在品牌高度上挑戰(zhàn)德日,又無法在性價比和本土化創(chuàng)新上抗衡崛起的自主品牌,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市場份額從巔峰時期的近10%,跌至如今不足2%,便是最直接的寫照。
第二是核心技術滯后。韓系車并非沒有技術儲備,但其核心技術優(yōu)勢,如成熟的燃油動力總成,在中國市場恰逢劇變時,顯得不合時宜。
電動化掉隊也是致命傷。當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以驚人的速度轉向新能源,特斯拉引領風潮,自主品牌在純電,混動領域百花齊放時,韓系車的反應顯得猶豫而遲緩。
雖然現(xiàn)代起亞集團在全球有電動化平臺,但其引入中國市場的節(jié)奏過慢,車型投放不足,且定價缺乏競爭力,錯過了關鍵的時間窗口。
當自主品牌電動車在續(xù)航,智能,價格上建立起強大壁壘時,姍姍來遲的韓系電動車難以撬動消費者心智,存在感極弱。
而在燃油車領域,其技術亮點也被自主品牌快速追趕甚至超越。
第三是本土化準備不足,沒有性價比優(yōu)勢。 以前韓系車以高配低價著稱。但如今,配置競爭力顯著下滑。面對自主品牌堆料般的智能座艙,高階駕駛輔助系統(tǒng)以及更具質感的內飾用料,韓系車的本土化車型在配置上往往顯得保守,導致價格失去吸引力。
雖然終端優(yōu)惠力度不小,但其官方指導價體系,以及相對于自主品牌明顯偏高的同級別車型定價,使其失去了性價比光環(huán)。
消費者發(fā)現(xiàn),同樣的預算,買自主品牌可以得到更新穎的設計,更豐富的配置,更前沿的智能化體驗,或者更強勁的新能源驅動系統(tǒng)。韓系車的“不便宜”,與其提供的價值感越來越不匹配。
總體來看,韓系車核心在于沒能跟上中國汽車市場,特別是新能源革命和消費者需求升級的步伐,導致曾經的“實惠之選”光環(huán)褪盡,逐步滑向市場的邊緣。
市場的淘汰法則冷酷無情,韓系車若想挽回頹勢,需要在中國市場進行一場徹底的,深刻的變革。那么,你現(xiàn)在購車時,還會考慮韓系品牌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