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6月2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否認“美國政府討論協助伊朗獲得300億美元民用核投資”的消息,稱其為“假新聞騙局”。這一表態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此前爆料的“特朗普政府秘密推動對伊核項目投資”形成鮮明反差,將美伊在核問題上的復雜博弈再次推向輿論焦點。
CNN援引4名知情人士稱,特朗普政府為促使伊朗重返核談判,討論了多項措施:擬通過阿拉伯盟友出資200億至300億美元,支持伊朗非濃縮鈾的民用核項目,同時放寬部分制裁并解凍60億美元伊朗海外資產。核心條件是伊朗必須放棄自行鈾濃縮,僅可從國外進口相關材料。
特朗普(資料圖)
消息顯示,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在6月20日美軍對伊軍事打擊前一天,就與海灣國家代表在白宮密談數小時,商議資金分攤與項目細節。美方官員強調,資金不直接來自美國,而是由沙特、卡塔爾等地區盟友承擔,試圖以“地區共擔”的方式降低政治成本。
針對遭美軍鉆地彈襲擊的福爾道核中心,美方提議用阿拉伯資金建設新的民用核設施,從技術路徑上杜絕鈾濃縮可能。這一方案被視為“摧毀現有設施”與“提供重建補償”的雙重策略,既展現軍事威懾,又以經濟誘餌誘導伊朗妥協。
特朗普在帖文中怒斥相關報道為“病態謊言”,稱“從未聽說過荒謬想法”。分析認為,這一表態或因美軍空襲后情報評估顯示“僅使伊朗核計劃倒退數月”,未達預期效果,且國內輿論質疑聲四起,特朗普需通過否認維持“強硬形象”。
- 6月25日,特朗普曾宣稱“美伊下周將會談并可能簽署協議”,但伊朗外長阿拉格齊次日即否認,稱“未就重啟談判達成共識”。
- 伊朗副外長此前向美國索要“核設施炸毀賠款”,金額達數百萬美元,這一表態被視為給特朗普提供了談判切入點——將阿拉伯資金包裝為“賠償”,既能顧全伊朗面子,又可推動談判進程。
伊朗(資料圖)
在西方制裁下,伊朗經濟已陷入十余年低谷。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8年特朗普政府重啟制裁后,伊朗GDP縮水超20%,本幣大幅貶值,工人月均收入僅約200美元。若300億美元重建資金落實,將成為伊朗近年最大筆外部資金注入,緩解通脹與基礎設施壓力。
- 鈾濃縮能力被伊朗視為“科技獨立象征”,此前已為此犧牲數十名核科學家。接受“零濃縮”條件,可能引發國內強硬派反彈,動搖核工業根基。
- 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的先例,讓伊朗對新協議的可信度存疑。若解除制裁承諾無法兌現,伊朗將失去核心談判籌碼。
美國推動阿拉伯國家承擔資金,既避免自身直接投入引發國內爭議,又可借此捆綁地區盟友利益。例如,沙特等國對伊朗核計劃持警惕態度,出資支持“去軍事化”核項目,或被視為“以經濟手段換安全”的妥協。
- 美軍空襲與談判提議同步推進,形成“軍事威懾+經濟誘導”的組合策略。CNN指出,即便在以伊互相襲擊期間,美伊秘密接觸仍未中斷,凸顯“邊打邊談”的博弈特征。
- 伊朗對核設施損毀程度表態反復(先稱“損毀不嚴重”,后強調“損失巨大”),被認為是配合談判節奏的策略性回應。
阿拉伯國家是否愿意承擔數百億美元資金?此前海灣國家對伊朗核項目的投資意愿較低,美方需通過外交壓力或利益交換推動,例如承諾加強地區安全保障。
美國目前僅討論“部分解除制裁”,而伊朗要求全面恢復原油出口。若制裁松綁程度有限,300億美元資金對伊朗經濟的提振作用將大打折扣,談判可能陷入僵局。
哈梅內伊(資料圖)
伊朗若接受“放棄鈾濃縮”條件,需向國內民眾解釋“賠償”與“妥協”的界限。而特朗普在2024年大選前的政治立場搖擺,可能導致協議簽署后仍存在變數。
從特朗普的“否認”到CNN的“爆料”,美伊核談判的每一個動作都折射出復雜的地緣政治算計。對伊朗而言,300億美元是“經濟救命稻草”,也是“核主權賭注”;對美國而言,用盟友資金換伊朗“棄核”,既是戰略妥協,也是輿論包裝的精明之舉。這場博弈的最終走向,不僅取決于雙方的談判智慧,更取決于地區盟友的配合度與國內政治的承受力。而當“轟炸-賠償-重建”的劇本上演時,國際社會正拭目以待:究竟是新協議的曙光,還是新一輪對抗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