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就在前兩天一條新聞轟動了香港娛樂圈: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瀾不幸離世。提起蔡瀾大家可能不會陌生,畢竟他生前留下了不少知名的作品,被不少人敬重著,如今他已83歲,最終于香港的醫院中安詳離世。
很多普通民眾和各界知名人士都紛紛哀悼燦爛,就連成龍也都發文緬懷。就在這悲傷的時刻,令人想象不到的一幕出現了,項立剛不同于他人的哀悼,他發了一篇長文來談論蔡瀾,話語之間都是對蔡瀾的抨擊,怒懟他是徒有虛名,這是怎么回事呢?
蔡瀾這一生
蔡瀾是香港著名的電影導演、編劇和美食家,他憑借著自己的多才多藝和獨特的生活態度在香港的演藝圈出名。
他1941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是廣東潮州,從小蔡瀾就對電影和美食充滿熱情,他早年留學日本學習電影制作,后來進入邵氏電影公司工作,才逐漸在香港電影圈嶄露頭角。
作為導演蔡瀾的作品風格多樣,既有商業片也有文藝片,他擅長將美食元素融入電影中,讓觀眾在視覺和味覺上獲得雙重享受,比如他的代表作《食神》、《滿漢全席》等,這些電影不僅票房大賣,還成為了香港電影的經典之作。
除了電影事業蔡瀾還是一位資深美食家,他走遍了世界各地品嘗美食,撰寫出大量美食文章,出版多本美食書籍,他的美食評論既專業又風趣,深受讀者喜愛。
他還主持過多個美食節目,向觀眾介紹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甚至在內地最著名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也是他擔任的。
蔡瀾的生活哲學也很有特色,他常說“及時行樂”,認為人生短暫應該盡情享受美食、美景和美好時光,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影響了許多人,使他成為香港文化界的標志性人物,也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在蔡瀾離世前他雖然年事已高,但依然活躍在公眾視野中,生前他繼續寫作、旅行、品嘗美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生活的藝術。
他的經歷和成就證明一個人是可以在多個領域都取得卓越成績的,只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我們總有一天就能做到。
蔡瀾離世,眾星哀悼
就在6月27日蔡瀾微博發布了一條令人悲痛的消息:“我們敬愛的蔡瀾先生于2025年6月25日(農歷六月初一)在香港養和醫院安詳離世,享年83歲,當時有親友陪伴在側,按照先生生前的意愿,為免打擾親友,不舉行任何告別儀式,遺體已火化處理。”
消息一出各界人士紛紛表達哀思,各種香港娛樂圈的藝人制作人都紛紛發文表達自己的哀思,就連成龍也不例外。
成龍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與蔡瀾的合照并深情寫道:“很多年前在歐洲拍戲時,蔡瀾先生教會了我們很多,他帶我們品酒、收藏,分享電影理念,所以我一直稱他為‘半個師父’。”成龍還提到蔡瀾“任性而活”的人生態度對他影響很深。
蔡瀾一生常說“趁身體尚佳,該吃吃該喝喝”,他認為活得快樂比活得長久更重要,其余的“四大才子”中金庸曾評價他是“真正瀟灑的人”,黃霑則稱他為“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晚年時期面對摯友相繼離世和妻子去世的打擊,蔡瀾依然保持豁達,他散盡收藏搬進酒店居住,并留下名言:“我玩這世界,而不是這個世界玩我。”
蔡瀾與寫流行曲的黃霑、寫科幻的倪匡、寫武俠的金庸并稱“香港四大才子”,從美食到電影,從文學到音樂,四大才子用各自的方式詮釋了香港精神的多元與包容。
如今隨著蔡瀾的離世,這個傳奇組合終成絕響,他們不僅代表了一個時代,更是香港文化的縮影。但沒想到的是就在他離世不久,項立剛卻鶴立雞群發了一篇長文用來炮轟他,究竟發生什么事了呢?
項立剛長文炮轟
當整個文化界沉浸在悼念蔡瀾的氛圍中時,通信業觀察家項立剛的一篇長文猶如一記驚雷,打破了這集體的哀思,這篇長達數千字的文章表達了對蔡瀾的強烈不認同,甚至于大肆攻擊。
項立剛的成長道路堪稱傳統知識分子的典范——從普通家庭出發,憑借對知識的強烈渴望,于1990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學研究生,畢業后在互聯網領域創業打拼,最終成為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和智能互聯網研究專家。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蔡瀾的“瀟灑”人生,從小在母親寵愛下成長的蔡瀾,13歲就敢匿名登報批評父親的詩作“狗屁不通”,他游離于傳統教育體系之外,對世界充滿好奇卻對正規學業興致缺缺。
在香港電影特定時期,蔡瀾參與制作情色電影并以此獲得第一桶金,這在項立剛看來,這種選擇即使在當時合法,也難與文化人的清譽相匹配。
更具爭議的是對陳寶蓮事件的指控,項立剛指出蔡瀾作為監制讓17歲的陳寶蓮拍攝露骨戲份,甚至親自示范表演,這種行為間接甚至直接導致了陳寶蓮后來的人生悲劇,年僅29歲便自殺離去。
項立剛還認為蔡瀾雖自詡美食家,但他的美食評論缺乏對中華飲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多是散文化的商業表述,在他看來真正的文化傳承需要深厚積淀,而非表面的風雅姿態。
項立剛將蔡瀾定義為“徹頭徹尾的商人”,從早期電影到晚年美食評論,蔡瀾似乎總能敏銳捕捉時代熱點并將其轉化為商業價值,這種特質與傳統文人“安貧樂道”的形象完全不符。
蔡瀾的私人生活同樣成為批判的標靶——與妻子達成特殊協議維持開放式關系,晚年變賣家產入住豪華酒店享受奢華生活,這些行為在項立剛代表的傳統價值觀看來,都是對文化人身份的褻瀆。
這種“逆流而行”的批判自然引發了輿論場的分裂,支持者贊賞項立剛打破了“死者為大”的思維定式,批評者則指責其缺乏對逝者的基本尊重。
這場爭議本質上是兩種文化價值觀的碰撞:一邊是強調道德純粹性的傳統文人標準,另一邊是香港特殊環境下形成的實用主義生存哲學。在流量至上的自媒體時代,項立剛的逆流發聲或許正提醒我們對文化偶像的評價,既不應盲目崇拜也不該全盤否定。
結語
蔡瀾的離去不僅讓親友悲痛,也讓無數讀者、觀眾感到惋惜,但他豁達的人生態度和精彩的人生故事,將永遠留在人們記憶中,正如他常說的:“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至于項立剛對他的評價是否合理,他是否是一位真正的文人才子,還是要問一下大家怎么看這件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