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輝煌的軍事勝利,伊朗的關鍵核設施已被摧毀!”
6月21日深夜的“午夜之錘”行動結束后,特朗普第一時間向全世界宣布。
就在他發話的幾個小時前,五角大樓史無前例的動用7架B-2,在經過長達37小時的漫長航程后,實現了對伊朗的跨洋轟炸。
消息傳出后,全世界都在討論一個問題——伊朗的核設施究竟受損如何?
畢竟這次對伊朗出手的,是曾經屹立于世界巔峰的轟炸機代表、曾經幫助美國在全世界戰場耀武揚威的B-2。
那么,這款讓全世界忌憚且眼饞的轟炸機,究竟是什么來頭?
冷戰幽靈
1999年5月7日的深夜,巴爾干半島的防空雷達屏幕上一片寂靜。
塞爾維亞的防空部隊不知道,兩架翼展52米的龐然大物正從萬米高空悄然逼近。
它們從美國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橫跨大西洋,繞過所有已知的防空陣地,像幽靈般穿透南斯拉夫的領空。
當第一枚2000磅的JDAM精確制導炸彈撕裂貝爾格萊德的軍事指揮中心時,地面人員甚至來不及拉響警報。
這就是B-2“幽靈”轟炸機的戰場首秀,一次耗時37小時、跨越1.6萬公里的致命奔襲。
而這款改寫空戰規則的傳奇武器,它的起源要追溯到美蘇冷戰最劍拔弩張的1970年代。
當時蘇聯的防空網如同鐵幕般嚴密。
S-200防空導彈射程高達300公里,米格-25截擊機能以3倍音速撲向入侵者,鋪天蓋地的雷達網覆蓋了從波羅的海到西伯利亞的空域。
美國引以為傲的B-52轟炸機,在這樣的防御體系面前成了活靶子,一旦爆發戰爭,可能還未飛抵目標就會被擊落。
五角大樓急需一種能“消失”在雷達屏幕上的轟炸機,一個能攜帶核彈穿越鐵幕的幽靈。
這個近乎科幻的需求,最終催生了代號“高級技術轟炸機”(ATB)的絕密計劃。
諾斯羅普公司的天才工程師們,接下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他們從納粹德國留下的飛翼設計圖紙中獲得靈感:沒有垂尾、沒有平尾,整個機體像一片光滑的三角板。
這種造型能最大限度分散雷達波,但代價是飛行穩定性極差。
為了攻克這個難題,設計團隊在地下風洞里進行了上萬次測試。
除了飛行這個難題外,如何讓轟炸機具有無可比擬的“隱身”也是重中之重。
在結合蘇聯雷達波長特性的研究后,美國工程師們的解決方案是,在機體表面涂抹一種黑色神秘材料,可以將金屬機身的波段吸收。
這種吸波涂層的配方至今仍是美國最高機密,其代價驚人,每平方米成本相當于等面積黃金,整機噴涂需要耗資4.2億美元。
但只要能讓預想中的轟炸機順利出廠,一切都是值得的。
1988年11月,當首架原型機“密蘇里幽靈”秘密出廠時,連見多識廣的空軍將領都震驚了。
這架編號AV-1的巨鳥翼展比籃球場更長,卻能在雷達屏幕上偽裝成麻雀大小的目標。
它的旋轉彈艙可掛載16枚B83核彈,每枚當量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80倍。
更可怕的是其突防模式:從美國本土起飛后,利用北極航線避開預警體系,在距目標40公里處投彈,再以0.95馬赫高速脫離。
從雷達發現異常到核彈落地,留給防御方的反應時間不足三分鐘。
試飛員回憶:“第一次駕駛它飛越內華達沙漠時,地面雷達站瘋狂呼叫詢問不明飛行物,卻始終無法鎖定我們。”
自此后,美國人成功擁有了領先全世界的轟炸機,但當他們以為可以憑此突破蘇聯的領空時,冷戰竟然結束了。
這款專門為應對蘇聯的轟炸機,沒有了生存的理由。
美國國會山爆發了激烈辯論:每架24億美元的轟炸機到底還要不要繼續生產?
經過爭論,原本的B2生產訂單,從132架被砍到21架,生產線尚未全速運轉就面臨關閉。
但也正是這次裁減,造就了B-2的傳奇地位。
當1997年首批B-2正式服役時,《紐約時報》稱其為“冷戰最后的遺產”。
歷史證明,這架為核大戰而生的幽靈轟炸機,最終在常規戰爭中展現了最恐怖的鋒芒。
轟炸南聯盟
1999年5月7日23時45分,美國懷特曼空軍基地的跑道上,兩名飛行員戴上特制頭盔。
他們面前的屏幕上顯示出最終目的地——貝爾格萊德郊外的塞爾維亞陸軍指揮部。
當兩架“幽靈”轟炸機升空時,連基地塔臺都未意識到,他們正見證一場顛覆傳統空戰的革命。
此次代號“高貴鐵砧”的行動,源自北約對南聯盟的“盟軍行動”。
傳統轟炸機群在頭兩周的空襲中屢遭挫敗,南斯拉夫用二戰水平的雷達配合機動導彈車,竟擊落一架價值4500萬美元的F-117隱形戰機。
五角大樓震怒之下,決定祭出尚未公開參戰的B-2。
這架當時仍被列為絕密的轟炸機,從設計之初就考慮過突襲莫斯科,如今卻要在巴爾干半島驗證它的實戰價值。
機組人員出發前簽署了特殊協議:一旦被擊落,必須立即啟動自毀程序,防止蘇聯時代遺留的S-125導彈部隊獲得任何殘骸。
飛行途中,B-2的隱形性能經受住了三重考驗。
飛越冰島時,北約預警雷達曾短暫捕捉到異常信號,卻被系統自動過濾為“鳥群反射”。
進入東歐空域后,南聯盟的老式P-18雷達只能探測到F-117的尾翼,卻對B-2完全無效。
最危險的時刻出現在投彈前30分鐘:貝爾格萊德動物園附近的民用氣象雷達,突然掃描到高空異常氣流,但操作員誤判為設備故障。
于是當B-2在12200米高度打開彈艙時,貝爾格萊德依舊燈火通明。
隨后兩架B-2共投下32枚JDAM衛星制導炸彈,全部命中預定目標。
其中一枚鉆入地下指揮所7米深的混凝土層,沖擊波震碎了防爆門后的通訊設備;另一枚精確切斷高壓電纜,使周邊三個防空導彈陣地陷入癱瘓。
與此同時,中國南聯盟大使館也遭到美軍“無意”的轟炸,3名人員壯烈犧牲。
轟炸過后,南聯盟在調查中十分震驚,現場找不到任何戰機殘骸,雷達記錄里只有幾段被歸類為“電子干擾”的雜波。
直到三天后美國國防部主動公布影像,世界才知道這場空襲,竟是從北美大陸發動的超遠程打擊。
時任北約司令的韋斯利·克拉克在回憶錄中寫道:“B-2的出現,讓戰爭變成了單向透明的獵殺。”
這場37小時的完美首秀之后,B2成為全世界各國的禁忌,卻也成為美國瘋狂在全球范圍內耀武揚威的最大殺手锏。
2001年,阿富汗坎大哈的塔利班指揮中心,遭到B-2投下的BLU-118B溫壓彈襲擊。
美國空軍先以激光引信在建筑上方20米處起爆,將氧氣瞬間抽空,再以3000℃高溫焚毀地下三層工事。
2003年伊拉克戰爭開戰首夜,兩架B-2避開土耳其領空禁令,從大西洋繞飛阿拉伯半島,在巴格達投下8枚EGBU-28鉆地彈。
這些重達5000磅的智能武器穿透共和國衛隊總部的地堡后,延時引信在指揮部會議桌下方1米處引爆,沖擊波沿著通風管道摧毀了整個地下通訊網絡。
五角大樓事后評估顯示,這次斬首行動使伊軍指揮系統癱瘓72小時,為后續地面部隊推進掃清障礙。
而薩達姆直到被俘時仍堅信:“是叛徒在指揮部安裝了炸彈。”
2011年利比亞戰爭期間,B-2機群執行了史上最長距離的連續作戰任務:從密蘇里州到的黎波里往返3.4萬公里,途中進行6次空中加油,抵達戰場后成功摧毀了卡扎菲的30輛T-72坦克。
2025年6月伊以戰爭爆發后,五角大樓再度出動了B-2轟炸群,對伊朗核設施予以了毀滅性的打擊。
如今回看這些戰例,B-2無疑是二戰以來,全球轟炸機領域戰績最輝煌的一款機型。
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過去無往不利的B-2轟炸機,如今是否能敵得過中俄新銳?
老將遲暮?
2025年的今天,B2轟炸機仍是美國戰略威懾的基石,但長達二十多年的服役,也讓這批老將來到了遲暮之年。
在經過漫長的服役后,轟炸機接縫處開始滲漏隱身涂料,發動機大修周期仍需500小時,每次飛行后需要55名技師耗時120小時保養。
一架B2轟炸機的成本已突破100億美元,相當于尼米茲級航母的1/5。
燒錢如燒紙,卻不得不燒,因為全球能執行“37小時核打擊”的隱形轟炸機,獨此一家,B2的威懾力依舊讓全世界膽寒。
2023年美日聯合軍演中,B2突破日本最新FPS-7預警雷達網,在東京灣上空“消失”17分鐘,直到投訓練彈時才被發現。
對中國而言,B2搭載的B61-12核彈最致命:當它從1.5萬米高空滑翔而下時,誤差不超過30米,能鉆入地下堡壘引爆。
俄軍S-400曾在演習中捕捉到B2信號,但鎖定時間需8秒——這足夠B2投彈后撤離。
然而,中俄的反制正在讓B2的威脅性急劇降低。
中國在內蒙古部署的量子雷達試驗場,2024年成功追蹤到模擬B2目標。
這種雷達不依賴傳統電磁波,而是捕捉轟炸機擾動大氣粒子產生的“量子波動”,讓隱形戰機無所遁形。
更讓美軍焦慮的是中國轟-20的潛在能力:衛星照片顯示,西安飛機工業集團近三年擴建了全球最大飛翼布局機庫。
軍事專家推測,轟-20可能采用等離子體隱身技術,即用電磁場包裹機身形成電離層“隱身衣”,這種技術比B2的吸波涂料更輕更持久。
在隱身技術領域,轟-20已經足以比肩、甚至趕超B2。
俄羅斯則走上另一條路。
2024年烏克蘭戰場,圖-160“白天鵝”用Kh-BD巡航導彈擊中1500公里外目標,證明超音速突防仍有價值。
同樣作為冷戰時代的“遺產”,兩款轟炸機之間有著很直觀的數據對比:圖-160時速2200公里,比B2快兩倍,載彈量40噸,是B2兩倍,但雷達反射面積達15平方米,在雷達上相當于一輛卡車。
總體看來,白天鵝與幽靈各有長短,但由于雙方的進攻邏輯都是以固定目標為導向,很難來一場空戰對決。
因此白天鵝與幽靈之間的實力對比,或許還要更多的戰例支撐。
且總體看來,中俄與B2之間的技術代差正在縮小。
B2的雷達還是1990年代技術,處理能力不如最新戰機。
雖然美軍用“數字孿生”技術為B2升級,但機體老化制約了潛力。
2024年一架B2因起落架傳感器銹蝕險釀事故,暴露了30歲高齡的疲態。
反觀轟-20,若整合中國領先的5G+AI技術,可能實現“蜂群式”作戰:一架轟-20釋放上百架自殺式無人機,用算法自主選擇目標。
俄羅斯的PAK DA轟炸機原型機雖因資金短缺推遲,但其設計的“變形機翼”可在亞音速與超音速間切換,比B2的單一飛翼更靈活。
另一方面,現如今的地緣棋局,也在一定程度上讓B2的價值更顯矛盾。
2025年美軍將6架B2永久部署關島,試圖威懾朝鮮核設施與伊朗海岸。
但面對中國東風-26“關島快遞”導彈和俄羅斯的“匕首”超音速,這些基地已成活靶子。
B2曾引以為傲的“全球到達”能力,在北斗衛星全天候監控下變得步履維艱。
當中國轟-6K攜“鷹擊-21”導彈在臺海巡航時,一個赤裸裸的現實擺到了美國人面前:B2仍是王牌,但已不是唯一的王。
參考資料
晨陽,劉揚.美“午夜之錘行動”,“戰果”疑云重重[N].環球時報,2025-06-23
Uncelb .戰略兵器的代名詞——美國B-29“超級飛行堡壘”重型轟炸機[J].雷鋒,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