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倫敦經貿會談結束三周之后,特朗普宣布了一個“好消息”。
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已在本月25日和中國簽署貿易協議,雙方達成了好幾項“很棒”的交易。
【特朗普宣布已與中國達成稀土出口交易】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出面表示,中美在兩天前已經簽署協議,將早前在日內瓦貿易談判中達成的條款具體化,并透露這些協議條款中包括中國承諾向美國提供稀土材料。
不過要注意的是,盧特尼克在采訪時還表示“一旦中國完成稀土交付,我們將取消對應的反制措施”。其潛臺詞很明確:如果中方沒有完成稀土交付,對中國的反制將繼續。
顯而易見,在特朗普政府看來,此次中美協議的簽訂是美國的一次“勝利”,主動權完全握在美國手里。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厘一下此次關稅戰的過程。特朗普重返白宮之后,就開始加速推進“第二輪對等關稅戰”,聲稱要借此機會讓美國制造業重回全球巔峰,在此過程中,他高舉“懲罰性關稅”工具,逼迫各國在貿易中對美國讓利,其中對中國的攻勢尤為猛烈。
但其想象中的“俯首稱臣”的局面并沒有出現,中國有條不紊地對其展開了反制行動,其中一張“稀土王牌”就足以讓美國“動彈不得”。
稀土礦產實際上在全球并不稀少,但能夠實現大規模、環保、高純度提煉的國家,全球只有中國一家。數據顯示,全球有將近9成左右的稀土提煉作業都集中在中國,這些稀土材料廣泛用于電動車電機、風力發電、半導體制造、激光器、智能彈藥、戰斗機雷達系統等一系列高端產業。
【美汽車制造商對中國稀土十分依賴】
也就是說,一旦中方在稀土出口上“擰緊閥門”,整個美國的高科技產業鏈都得跟著“打擺子”。
這并不是在夸大其詞。今年4月中國收緊稀土出口管制的口子之后,美國和歐洲的企業可謂是焦頭爛額。其中美國汽車制造商們受到的沖擊最大,他們需要磁鐵來生產驅動剎車、轉向系統和燃油噴射器的電機。舉例來說,一個豪華車座椅的電機就可能用到12塊磁鐵。
同樣的,工業機器人也非常依賴稀土磁鐵。數據顯示,每個人形機器人平均需要約0.9公斤稀土金屬,而美國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屬進口來自中國。即使美國一直在想方設法地尋找替代供應源,但專業人士分析認為,至少在未來10年之內,美國都無法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正因如此,中國“稀土”王牌打出之后,美國立即火急火燎地想要同中方談判,其他國家雖然不敢對美國展開反制,但也不想就此對美國讓利,因此也一直在觀望中美談判結果。
特朗普比誰都清楚這一點。所以哪怕中方只稍作妥協,他都要急不可耐地站出來宣布“勝利”,以圖鼓舞士氣、帶動風向,好推動與其他國家的談判。但這次協議的簽訂真的像特朗普渲染的這樣,是美國的“勝利”嗎?當然不是。
【中方商務部證實中美達成協議一事】
對協議簽訂一事,中方商務部是這樣回應的:中方將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管制物項出口申請,美方將相應取消對華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措施,期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
其中“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等詞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中國松口稀土管制是有前提條件的。
事實上,中方并沒有完全放開稀土出口,而是設置了嚴格的“使用審查”機制。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對出口稀土用途管控極為嚴格,尤其對是否會流入美國軍工體系保持高度警惕。只要美方在使用上有任何“軍事挪用”的跡象,中方隨時可以叫停供貨。
換句話說,中方提供的是“使用受限的稀土”,是“帶安全鎖的鑰匙”。看起來是美國拿到了資源,但實際上真正的主動權,還在中國手里。
雖然這次達成的協議看似中方作出讓步,但從全過程來看,中國從未向美國妥協。從關稅戰開始以來,中方始終都堅持自己的節奏,在其他國家忙著求美國高抬貴手的時候,中國硬是頂住壓力,不愿做“冤大頭”,不簽“不平等條約”,不答應無理要求。
現在看來,這種戰略是正確的。中國這次沒有付出額外代價,只是基于本就開放的出口機制,調整了節奏和范圍,達到了戰略穩控的目的。
特朗普可以興高采烈地宣布“勝利”,但我們更應該看到,這場由他發起的關稅戰,真正的主導權,從一開始就在中國手里——而這,就是最大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