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濟學: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的經濟邏輯
2025-06-30
現在社會為了創造財富,就不斷地刺激需求,生產出更多的東西而不是更好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東西被扔掉,然后再生產出新的東西來。
不斷追逐更高的財富,實際上是給你造成了痛苦。這是現代資本主義內置的一個邏輯,強調GDP而并不是國民幸福指數。
亞當斯密提出了著名的“國富論”,當他離開的時候,卻不愿提及這一方面。
現在很多的社會進步,類“國富論”的一些現狀。是用某種營銷手段,用他人的眼光,用鄰居的眼光來壓迫你,讓你追求一些東西。簡單來說就是用你自己的年金來壓迫你,用你的同事來壓迫你,使你自己感覺到自己是貧困的,為了擺脫這種貧困,你要去追求一些東西,贖回幸福感。
簡單來說,就是創造了一些東西,讓你感覺你的幸福感已經被拿走了,壓在人家那兒,你要去贖,用你的錢來贖。你還要感恩戴德,雖然本質上,你是沒有必要花這些錢的。
整體的感覺就是不幸福感占據了我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然后通過不斷努力來獲取,這就導致了我們現代人這種生活越發焦慮,而且是無法逃脫的怪圈。
汽車行業是最明顯的,出新車,價格戰,就是要放大每個人的預期,而后來有很多企業沒有活下來,就和沒有推出新車有關,比如通用。
我想到了舍勒說的一個觀念,當你攻擊一種價值體系的時候,實際上是一種怨恨,一種妒忌,你要摧毀這個價值體系。所以別人會說你在攻擊現在的這個財富邏輯,是因為你被這個財富邏輯給拋棄了,你心里對這種財富邏輯是怨恨的,別人就會認為你是一個失敗者,是一個游離于這個社會之外的一個人。
結果就是當個別人推行這種邏輯的時候,他就會有這樣的一種悲劇和無力感,讓那些本來希望讓這個社會少一點浪費,多一點重復利用,多一點和諧的人,最后變成了社會的邊緣人。
“國富論”是亞當斯密的,但“道德情操論”也是他的,到最后,實際上追求的是一種內心生態的平衡關系。
我們老從規范的意義上來理解道德要怎么樣,不要怎么樣,感覺道德和經濟沒有一毛錢關系。但實際上,道德也是一種經濟學,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衡量利害得失的經濟學。
最典型的就是環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出來之前,很多地方都是可以給工廠讓步的。道德是一種不要為了短期所得而犧牲未來所得,或是說不要為了這一代人而犧牲未來人的所得,是一種可持續的觀念,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科學發展觀。
一個叫康德的哲學家曾經講過:你衡量一個行為道不道德,你就看這個行為,首先能不能持續,其次,如果別人這樣對你,你自己接不接受。
現在我說這個的時候,當然會覺得很意氣風發,道理也的確在這里,但是有些時候,你覺得是不是很可悲?
當我們真正接受,并身體力行這套邏輯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成為了一個社會的失敗者。當你在提倡簡約,當你在提倡節約,當你在提倡少花費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與那一些主流人群、那些成功人士,或者與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出現了某種不和諧。
正文完:
今天是寫日記的第4143天
已看電影推薦:《第六感生死緣》
一句話影評:深深愛過,不枉此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