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題目,出自1945年4月25日毛主席寫的《論聯合政府》“我們的一般綱領”部分,原話是這樣說的:
有些人不了解共產黨人為什么不但不怕資本主義,反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提倡它的發展。
受標題字數的限制,我對這句話進行了調整,然后拿過來作為本文的題目。這句話明顯傳遞出本文題目的意思。
在“我們的一般綱領”部分,講到“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時,講到了關于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問題。“一定的條件”,指的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存在外國的帝國主義和本國的封建主義的壓迫。
所謂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革命,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不過,由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并沒有把資產階級作為革命對象,所以,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本質上還是資產階級革命,只不過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與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其中就包括允許發展“私人資本主義”。
毛主席在文章里這樣說:
有些人懷疑中國共產黨人不贊成發展個性,不贊成發展私人資本主義,不贊成保護私人財產,其實是不對的。
文章說新民主主義制度的任務就包括:
能夠自由發展那些不是“不是操縱國計民生”而是有益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保障一切正當的私有財產。
在《新民主主義論》與《論聯合政府》中,都表達了相同的意思:
在新民主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性質,但不禁止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在國內存在外國的帝國主義和本國的封建主義壓迫的這個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不但不怕資本主義,反而提倡它的發展,并且認為這:
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不但有利于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于無產階級,或者說更有利于無產階級。
這完全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形式,不能從封建社會跳過資本主義直接到達社會主義,那么這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所以在當時,毛主席才說提倡資本主義發展“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
毛主席在文章里強調:
我們共產黨人根據自己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明確地知道,在中國的條件下,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除了國家自己的經濟、勞動人民的個體經濟和合作社經濟之外,一定要讓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范圍內獲得發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會的向前發展。
綜上可見,毛主席當年也是承認,在一定條件下允許“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發展是有利的——在當時的“一定條件”是國內存在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
新中國建立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開始社會主義革命,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宣告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開始了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
但是,從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來看,在落后的小生產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完全鏟除資本主義經濟,割掉所有資本主義的尾巴,搞完全純粹、純潔的社會主義,是做不到的。
最近,陽和平發了一個視頻,說當年如果繼續走過去的路,完全可以達到今天的成就,并說蘇聯就是證明,說蘇聯從建立到二戰爆發短短二十多年就發展得非常強大了。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支持他,認為他說得對。這些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可是我給他留言,讓他看看《列寧選集》,告訴網友真相。
實際上,蘇聯當年并不是關起門來搞社會主義建設。列寧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深得馬克思主義精髓,知道在當時的剛從農奴制建立起來的蘇聯建設社會主義,是必須利用資本主義經濟的。
網上可以查到一篇署名李允華的文章,題為《蘇聯七十多年來在對外開放問題上的政策演變及其主要經驗教訓與啟示》,提出了一個觀點,是列寧首創了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開放的理論和政策。
我讀完了四卷的《列寧選集》,對于列寧怎么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比較了解的,絕不是我們國家當年那種模式,而是類似于后來的改革開放,只不過受歷史條件限制,沒有中國的改開規模大。
那時候的蘇聯,是被西方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敵視的。但那時西方大資產階級不是鐵板一塊,互相有競爭、有矛盾。所以列寧說:
我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在資本主義包圍中利用資本家對利潤的貪欲和托拉斯與托拉斯之間的相互敵視,為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生存創造條件。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但是后來的斯大林,前期還能堅持列寧的政策,從30年代中期開始至二戰爆發,蘇蘇聯便開始收縮同西方的經濟聯系。1936年斯大林宣布蘇聯“已建成社會主義”后,頭腦開始發熱,逐漸背離列寧的開放方針,采取收縮政策。
因此,蘇聯的成就,尤其是二戰爆發之前取得的成就,絕不是我們國家當年那種模式發展起來的,而是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對外開放,充分利用了國外與國內的資本主義經濟要素。這是不容否認的。
而我們國家改革實行開放之后,以至于今,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允許“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私有經濟的發展,才搞活了經濟,實現了各方面的快速發展。而這恰恰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也就是說,當年毛主席說的“在一定條件下”允許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當時的“一定條件”雖然消失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被推翻,但是,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必然要存在的其他條件還沒有消失,即落后的生產力依然客觀存在。
所以,在今天可以說:在生產力還未超過資本主義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允許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是有益于國計民生的。
這其實就是《憲法》里說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