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1日,李先念致電中央轉皮定均:“皮旅今后歸屬蘇皖軍區建制(后為華中軍區)并堅決接受他們指揮。”21天后,晉冀魯豫軍區司令、政委等領導,致電華中軍區轉皮旅各首長并轉全體指戰員,高度評價皮旅的突圍勝利,也再次明確其轉隸關系。
不久,中原第1縱第1旅,改番號為華中野戰軍第13旅,各團番號不變。當時軍內外仍稱他們為皮旅,其旅、團領導班子都沒變化。通過中原突圍,皮旅已證明是支勁旅,因此華中軍區對其非常熱情,不僅幫忙補充兵員,還送來大量糧食彈藥、武器裝備。
起初華中方面的計劃是,將皮旅跟華中一旅合并為一個師,師軍事主官還是皮定均,但師政治主官不是原皮旅政委徐子榮,而是新四軍2師5旅政委趙啟民。而且皮旅的一些干部,也將被調到其他部隊工作,一是促進華中野戰軍的發展,二是利于皮旅的融合。但這些為什么最終都沒有實現呢?
大概是因為皮旅上下不太接受,畢竟剛一起經歷幾十天的生死苦戰,哪能說分開就分開。之后皮定均指揮皮旅參加淮陰保衛戰、漣水保衛戰、鹽城保衛戰,由于華東面對的敵人不同于中原的敵人等原因,打得很頑強,但戰果一般。
后來皮旅改番為獨立師,大家不要以為獨立師是很厲害的意思,其實并不是,他們介于地方部隊和主力部隊之間。前面說要與皮旅合并的新4軍2師5旅,其旅長成均都成7縱司令了。在1947年1月,皮定均離開皮旅,前往華野6縱擔任副司令。
失去皮定均的皮旅,之后在華東還參加過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戰役,但其表現一般——受許多方面的影響難以融入華野。當年不少跟皮旅一塊隨華野征戰的部隊,都成主力部隊了,皮旅卻還是獨立師。這意味著皮旅不會真正納入華野建制,隨時可能歸建。
1948年年初,皮旅離開華野,先返回大別山歸晉冀魯豫野戰軍建制,走到一半轉向太行山歸晉冀魯豫軍區參加華北內線作戰。
1948年2月初,皮旅在邯鄲休整時正式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3縱第37旅。此次改編,營以上干部的變化很大,基本都升一級或兩級:團長升旅長,旅長升太岳軍區副司令,旅副政委升縱隊政治部主任,副旅長升旅長,旅政委升縱隊政委等。
同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3縱第37旅再改番號,為華北軍區第十三縱隊三十七旅,參加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和太原戰役。1949年1月,又改稱第61軍第181師,隸屬于第18兵團,參加扶眉、西安、咸陽、占領成都等戰役戰斗。
皮旅在中原突圍后,幾易建制、幾改番號,命途多舛。其實從皮定均被調離的那一刻,從皮旅從旅成獨立師開始,皮旅就不再是曾經的那個皮旅了。解放時期,他們參戰無數,可是還是有些無名,不復當年中原突圍中的輝煌。
有人說,這是皮定均和皮旅突圍到華中后,沒把握住機會,才導致如此的。但個人認為,這更多是因為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皮旅跟皮定均若回中原,發展說不定會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