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開國大將之首,在淮海戰役中立了頭功,這是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經典戰役。許多網絡文章稱,粟裕建國后堅持不談淮海戰役、有意回避這一重大貢獻,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關于這場大戰,粟裕大將確實談得不多,但晚年接受采訪時,也曾認真講解過戰役進程及細節,這是留有影像資料的。
1982年,粟裕正擔任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委,他在一次采訪中說:淮海戰役跟多數戰役不一樣,我們之前作戰采用分割殲敵,幾個打一個確保勝利;淮海戰役時我們人少,60萬對80萬,是一鍋沒有做熟的飯,可是我們二野、三野硬把它吃下去了。
49年初三大戰役全部結束之前,還沒有進行統一軍改,粟裕口中的二野就是指劉鄧大軍、淮海戰役時的中原野戰軍;而三野則是華東野戰軍。粟司令一生謙遜低調,到了晚年也保持著這種特點,不愿強調自己或嫡系部隊的貢獻,把功勞和贊揚留給別人,將軍的人品太厚重了。
其實淮海戰役期間,華東野戰軍是絕對主力,參戰的正規軍兵力超過40萬人;中原野戰軍受制于兵力和裝備短板,在戰役中的任務、作用,客觀上要排在華野之后。但即便過了幾十年之久,粟裕還是如此“講究”,講話時主動把兄弟部隊排在了自己指揮的華野前面,突出中野官兵的地位和貢獻,其高風亮節可見一斑。
在淮海戰役過程中,中野的主要貢獻有兩處:一是占領宿縣、切斷國軍鐵路運輸線,使得老蔣及劉峙不能靈活調兵;二是在雙堆集戰場,圍殲了國民黨精銳黃維兵團。但劉鄧部隊與黃維兵團人數大抵相當,武器火力方面又存在差距,無法獨自打出大殲滅戰。粟裕作為華野代司令員,命令參謀長陳士榘抽調8萬多華野將士增援雙堆集,并派出了關鍵的特種兵縱隊,幫助中野進行攻堅,最終消滅了黃維兵團。
中野前身為晉冀魯豫野戰軍,而晉冀魯豫根據地曾是全國最大根據地之一。劉鄧首長為了實現軍委戰略部署,1947年進行了無后方深入作戰,轉戰大別山后,重武器數量及部隊兵力嚴重削弱。雙堆集之戰中的國軍第12兵團,包含蔣某人的中央軍王牌第18軍,火力十分強大,粟裕特別指示陳士榘,戰后要將珍貴的美式火炮等戰利品,留給中原野戰軍補充裝備。所以無論劉鄧首長,還是陳毅、粟裕,都具備宏大氣量和整體協同意識,令人敬佩。
歷史上真正的名將、大軍事家,他們的軍事水準和戰功戰績,歸根到底是由客觀戰史來評定的,軍民都會有準確的判斷;而越是自謙低調,越體現出傳奇將領的貴重品格。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