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朝到秦朝,歷時約八百年,從周武王分封諸侯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終結戰國紛爭。這漫長的時間跨度中,若不提前知道結局,誰也不會想到,最終真正主角竟是起初默默無聞的秦國。
本系列將通過主角視角,詳細揭示秦國如何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完成令人震驚的逆襲之路。
古人子曾經曰:“最閃耀的主角,往往出身最為卑微。”
周武王經過牧野之戰,擊敗殘暴的商紂王,創立了西周政權,開啟了八百年的輝煌歷史。隨即,他實行分封制,將諸侯分派各地輔佐治國。
分封的標準是什么呢?自然是血統親近、功勞顯赫、可信賴的諸侯能獲得更多肥沃的土地,而關系一般的則被分配到邊遠荒涼的地區。
那么,分封之時,秦國正處于何境地?答案是,秦國并未趕上西周分封的盛宴。
據史書記載,秦國最早的首領名為秦非子,他是商朝飛廉之子惡來的后代。飛廉與惡來父子皆為商紂王麾下的名將,勇猛善戰。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這惡來,終在周武王之手敗亡。
從這里可得兩點結論:
第一,作為惡來的后代,嬴氏部落并非周武王的親信,雙方曾是敵對關系。
第二,秦國的尚武傳統源遠流長,畢竟是惡來的后裔。若對惡來不熟悉,或許聽說過三國猛將典韋,他便被曹操稱為“古之惡來”。
因此,秦國只能以部落形態駐扎于西陲邊境,大致位于今甘肅天水附近。一方面代周天子飼養良馬,另一方面防御西戎的頻繁侵擾。
如同一位堅韌不拔的少年,秦人艱難守護邊疆,一邊放牧,一邊抗敵,逐漸激發出骨子里的悍勇。
頑強與進取成為每個秦人的血脈印記,代代相傳,烙刻在靈魂深處,形成一種天生的精神氣質。
就這樣,時間流逝了一百多年,至公元前905年。秦人勤勤懇懇,養馬工作卓有成效,令周天子頗為滿意。
(周天子心想:“這伙子不錯,得漲漲工資了!”)
當時的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國君,國都設在秦邑,即今甘肅天水清水縣東北。
需要注意的是,那時的秦國尚未成為正式諸侯國,僅是西周的附庸。然而對秦來說,這已經是極大進步,雖然尚未入正軌,但至少獲得了“坐在門外聽課”的資格。
《史記·秦本紀》載:“于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還記得周天子賦予秦國的兩項使命嗎?一是養馬,二是抵御西戎。養馬表現良好后,周天子準備加重秦國負擔了。
西戎是當時西北地區眾多夷狄的統稱,他們屢次襲擾關中,使周天子心煩意亂。到了周宣王時代,西戎甚至占據了鎬京附近的犬丘,約在今咸陽興平一帶。
周宣王大怒,召見秦0國首領秦莊公,授予七千精兵,命其前去討伐西戎。
秦莊公聽罷豪情滿懷:“好嘞!領導,我平日練兵就是為了這一天,您放心!”隨即揮師南下,在犬丘痛擊西戎,將其驅逐出境。
周宣王大喜過望,賜封秦莊公為西陲大夫,并將犬丘納入秦國封地。
自此,秦國擁有兩塊封地:西邊的秦邑與關中咸陽,但西邊仍是重心所在。
此時,秦國尚未正式晉升為諸侯國,仍僅是“大夫”級別,距諸侯尚有一步之遙。
不過,凡事需循序漸進,秦國這位少年不氣餒,既然成了大夫,也有資格進課堂學習,即使只能坐最后一排,也足夠期待。
憨厚樸實的秦人,繼續踏實耕耘,過了五十年,西周迎來一次重大變故——平王東遷。
所謂東遷,即將都城從鎬京遷往洛邑,也就是由長安遷至洛陽。
自西周時期起,“長安—洛陽”這一條黃金軸線,成為中國歷史千年發展的核心走廊。
有人疑問:鎬京不香嗎?為何遷洛陽?周平王會苦笑道:“人家都是坑我,我才得搬家!”
周平王父親是周幽王,因“烽火戲諸侯”的荒唐行徑著名。
他為博美人褒姒一笑,數次點燃烽火臺,誤導諸侯急赴救援。
烽火臺原為通信系統,一旦點燃,諸侯即應迅速馳援,保障周天子安全。
但此舉只適用于距離鎬京不遠的諸侯,如齊國遙遠,趕至時早已無用。秦國同樣在趕路途中。
諸侯們狼狽赴援,卻發現毫無敵情,周幽王則逗笑褒姒。
《狼來了》故事由此生出,烽火失信,真遇犬戎入侵,諸侯無人理會。
結果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與褒姒俱亡,西周終告覆滅。
此故事啟示:領導切勿透支員工信任,否則自食惡果。
“烽火戲諸侯”典故流傳甚廣,但其真實性存疑,西周覆滅原因多元復雜,不單因偶發事件。
歷史愛好者無需鉆牛角尖,因信息難考。讀史旨在啟迪今人,理解不變的人性與社會規律,助力現實生活。
言歸正傳,周幽王之死雖非重點,重點在其子周平王繼位后,認為鎬京不再安全,遂遷都洛陽。
天子遷都非小事,途中安危尤為重要。若遭匪盜襲擊如何是好?
關鍵時刻,秦襄公挺身而出,信誓旦旦保證護送平王安全抵達洛陽。
秦襄公聯合衛國、晉國、鄭國協助護駕。
周平王見秦襄公忠誠,封其為諸侯,賜地岐山以西,約關中平原西部一隅。
這年是公元前769年,秦國歷經兩百多年沉寂,終于正式躋身諸侯國行列,雖為三等伯爵,卻已名正言順。
《史記·秦本紀》載:“周幽王廢太子,立褒姒子,欺諸侯,諸侯叛之。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秦襄公救周有功,周避犬戎東徙雒邑,封襄公為諸侯,賜地岐以西。”
有人問,這冊封重要嗎?春秋戰國不比拳頭大才行嗎?
答案是肯定的!
后世或許拳頭為王,但在周朝,法理身份極其重要。
要參與爭霸,必須有合法身份認證,或天子冊封,或祖傳世襲,否則無法入局。
周天子冊封乃最高認證,秦國從此可自豪挺胸稱諸侯。
反例楚國,自封王號未獲天子認可,被中原諸侯排擠數百年。
問:身份重要還是身份證重要?
答:先拿身份證再說!
秦國如獲入學通知書,歡喜不已。
但一比之下,其他諸侯早已強勢站穩。
晉國于公元前1033年建國,君主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弟弟。
齊國公元前1046年成立,首君姜子牙,剛封神完畢。
魯國公元前1043年建立,君主為周公子孫。
宋國公元前1114年就已存在,甚至早于西周。
可見,與周天子血脈親近者,皆于西周之初獲封,地理優越,人口眾多,土地肥沃。
相比之下,秦國一直在邊陲養馬,地理位置偏遠,飽受西戎威脅。
周天子許諾,若能驅逐西戎,便可得其土地。
這話放到現代無人信,但秦國這頑童不挑食,苦中作樂,靠堅韌身板,開始慢慢崛起。
春秋時期,秦國名字開始出現在諸侯名單上,但起步極其緩慢。
起點低,秦國能趕上其他諸侯嗎?
自秦襄公正式成為諸侯后,秦國奮力前行,幾代君主努力耕耘,穩步發展。
古代農業社會強國之道,唯有土地廣袤。土地越多,糧食越豐,人口越多,兵力和戰車越多,國力越強。
但秦國處隴西山地,糧食產量有限。
想強大,只能向東攻占關中平原。
有人質疑:向西還有河西走廊和西域呢。
但春秋戰國時期,開辟西域副本難度極大,遠非當時條件所能及。
彼時秦國已是文明世界西端,先穩住中原主線人務為上策。
好消息是,自西周棄鎬京后,關中地區相對空虛,未有強權。
公元前677年,秦國將都城遷至雍城(今寶雞市),標志戰略重心由隴西山區轉向肥沃的關中平原。
接下來,秦國開始穩步東擴,跨過洛水,逼近黃河,逐步將關中納入版圖。
但秦國首遇勁敵——春秋霸主晉國。
“晉國”二字分量十足,是春秋時期讓秦國難以東進的最大障礙,對戰國格局影響深遠。
用一個字形容晉國:強!
為何強?有三大原因。
首先,晉國君主為周武王親子,屬于“二代諸侯”,血統尊貴,且與周圍諸侯多為血親。
有人說親戚再多,幾代后關系疏遠無用。確實,戰國拳頭大才是真王道,但在西周、春秋初期,親戚多仍具優勢。
兄弟雖有紛爭,但對外仍抱團,晉國對同姓姬氏諸侯吸引力大于外來勢力。
春秋時代主題是爭霸選霸主,小諸侯雖小,投票權實實在在。
因此,親戚多為晉國贏得了強大向心力。
其次,晉國地處山西,毗鄰鎬京,經過西周漫長磨練,疆域逐漸擴大。
其南北約七百公里,東西約四百公里,含山西大部及河北河南部分平原。
如此版圖,在春秋除楚國外無可匹敵。
地大帶來兩大好處:
第一,戰略位置優越。
晉國北靠內蒙古高原,背靠表里山河,地形多山,易守難攻。
無論東攻齊國,西進秦國,南下楚國,晉都占據制高點。
太行、中條、呂梁、恒山、五臺、太岳諸山縱橫,為晉國筑起堅固屏障。
城濮之戰前夕,晉文公猶豫,狐偃勸道:“若能勝楚,必成霸主;若不勝,山河保無恙,無須恐懼。”
此言令晉文公決心堅定,最終大勝楚國,登頂霸主之位。
第二,資源豐富。
晉與齊、燕共占華北平原,擁有河內地區和中原部分土地。
山西汾河谷、運城盆地糧食充足。
河東地區礦產豐富,鹽鐵銅礦齊全,助推商業冶煉業繁榮。
人口多,資源全,經濟體系完善。
形象比喻:晉國吃喝無憂,身強力壯。
以上是晉國先天優勢,更重要的是其卓越戰績。
據粗略統計,春秋各國戰爭約六百次,晉參與約一百五十次,占四分之一。
其中重大戰役57次,晉涉17次,勝11次,勝率超六成。
城濮、殽、鄢陵等大戰,晉國對秦、楚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