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唐玄宗在同時罷免蕭嵩、韓休后,接替的宰相依然是兩人搭檔,這對搭檔談不上珠聯璧合,但雙峰并立的特色卻是玄宗朝內絕無僅有的。他們認真地負起了自己的職責,發揮出自己的特長,誰也不盛氣凌人,但誰也不當附庸。
這兩個平起平坐的宰相,一個是以經濟見長的裴耀卿,一個是以文學聞名的張九齡。
1、經濟專家裴耀卿
輕徭薄賦,又妥善接待了龐大的封禪隊伍,玄宗在往泰山的途中,親眼目睹了濟州(今山東省平陽等縣)刺史裴耀卿的才干和政績。這位刺史上奏了一份勸君主愛民的百言書,被玄宗置為座右銘。
只要是為民謀利,裴耀卿膽子大得出奇,大到敢拖延圣旨。
在黃河之畔一個城市任職時,洪水沖毀了河堤,因無上峰的命令,沿河一帶的刺史都不敢發動民工修筑。裴耀卿指責這些同行顧己忘公,親自出面主持本地段的河防工程。工程進行到一半,上面來了詔令,要他調任。他恐影響工程完成,拒接詔令,欽差大臣索命般地催促,他也無動于衷。當河堤高高地臥在滔滔的黃河邊后,他才從容地拜受了圣旨。
當地民眾不忘大恩大德,在河堤邊豎起了頌德碑。
若將玄宗一朝內的經濟專家排個秩序,獨占鰲頭的當推裴耀卿,他有膽有識,且從正道解決問題,很少留下后遺癥。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秋季,一場持續不斷的暴雨造成了關中地區,空前的農業歉收,糧價直線上升。百姓犯愁,玄宗更犯愁,僅支付大大小小官員祿米一事就令人束手無策。為確保政府正常工作,玄宗決定將政府主要機構遷往東都辦公,以解燃眉之急。
在啟程的前夕,玄宗單獨召見了京兆尹裴耀卿,詢問這位經濟專家有何妙手回春的良策?
裴耀卿胸有成竹,侃侃談來,他認為暫遷東都不失為權宜之計,然國家大本在長安,應從根本上解決關中糧食問題。其癥結是當地的糧產不夠規模龐大的政府開銷,而外地送京糧食又因路途遙遠、黃河淤塞及激流險灘的運輸狀況產生一系列障礙和弊病。解決方法可以陸水運并舉,沿途置倉,遞次轉運。另外,革除現有的專門運輸工,讓他們出錢代役,以作運輸和建倉的費用。如此京師可備三年儲糧,水旱均可無憂。
這一席話說得君主頻頻點首,這一席話也為自己贏得了相位。
裴耀卿以經濟方面的見解上任,上任后將他的見解付諸實施。他親兼江淮、河南轉運使,以保證計劃暢順施行,結果成績斐然,僅僅用了3年時間,運入關中粟米達700萬石,省下運費30萬緡。
30萬緡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有人建議將這筆錢上繳宮中,作為君主私人用度,以顯示功勞。裴耀卿厭惡這種媚上的做法,拒絕說:“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我豈可用來邀寵!”
他請示玄宗把這筆錢投資于和市、和糴等公眾事業,得到的批文是同意照此辦理。
一個正直的政治家,一個廉潔的理財家,裴耀卿的高風亮節難能可貴。他以經濟治理政治,使得政治中心的穩定,既富國又利民。玄宗承認他有功且道德高尚,所以讓裴耀卿在官階上跳了一級,從副相轉成了正相。
玄宗在表彰裴耀卿為國家辦了件大好事的同時,對他請奏把盈利用于民眾事業大為不快,覺得他有些做作,沽名釣譽,不把君主放在眼中,不體諒君主需要私人用度的苦衷。當然這些話說不出口,只能藏于心中。
裴耀卿對政治是個外行,他只憑自己的原則辦事,缺乏政治意識,在以后張九齡和李林甫的斗爭中,時而認為前者對,時而認為后者對,結果任何一方都對他不滿意。
想更有作為的裴耀卿全然不知,他升為正相,卻迫近了下臺之日。
2、書生義氣的張九齡
稱贊者說,張九齡清秀飄逸,博學多才,有正直之風。反對者說,張九齡偏狹拘泥,意氣用事,難以相處。
這個玄宗時代最后的文學之相,喜歡一條道上走到底。他是張說的門生,在文壇聞名遐邇,在政壇上執牛耳,然種種人生得意的景象,對聰明絕頂卻不知變通的他很難說清是喜是悲。
上任伊始,他就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殊榮。在一次君主親自主持的經學和時務的講演活動中,他娓娓動聽地高談闊論,絲絲入扣地辨理剖旨,使他榮耀地走上了為優勝者準備的七尺高鑲滿珠寶的山座,贏得了滿堂彩。
張九齡有思想,有熱情,思想和熱情融成了膽略。他根據前任對惡錢屢禁屢敗的教訓,令人震驚地提出與政府一貫政策背道而馳的開禁主張:準許民間私鑄錢幣,官府不要與民爭利。玄宗不置可否,下令百官議論是非。朝廷掀起軒然大波,紛紛駁斥開禁主張過于荒謬。
裴耀卿認為此門一開,人將棄農逐利,惡錢更濫。其他大臣也指責這是人為地擴大貧富差別,于國家穩定不利。反對意見幾乎成一邊倒,張九齡孤立無援。玄宗最后作出仲裁,繼續維持主禁政策。
從小接受儒家正統教育,加上耿直的個性,他不遺余力,不考慮后果地要做一個諍臣。他心目中的玄宗,是個虛心納諫的明君,他一廂情愿地設想,明君加忠臣可造就理想的政治格局。由此他不斷地諫,事無巨細地諫,懷著本能地諫,盡著本職地諫,諫得玄宗心煩,諫得玄宗不快。
他無視玄宗的變化,無視韓休被逐的教訓,以天下為己任地照樣諫,諫得君主非采納他的意見才罷休。
崇尚文學的風氣,自己被公眾承認的文學成就,使張九齡在自負中產生了一種偏見:唯有文學之士才能膺任高位要職,未經過科舉考試的官僚、胥吏是卑俗的不學無術之輩。
由于這種看法,他激烈反對玄宗提名李林甫為相:“宰相身系重位,用人不當,國家遭殃。李林甫為相,臣恐日后危及社稷。”
張九齡逐漸意識到,表面對他尊敬有加的君主,實際上只是欣賞他的才華,把他當做一個玲瓏剔透的花瓶作擺設,根本沒有真心相待。在一次君主招待宰相的小型宴會上,他公開表示了不滿。
酒過數巡,玄宗指著門前魚池說:“池中魚鮮活可愛。”李林甫奉承地說:“賴陛下恩波所養。”張九齡反唇相譏:“池中魚似陛下所用之人,只能點綴景致,作兒女游戲!
一席話說得在座者面面相覷,宴會不歡而散。
成見又添上意見,張九齡和李林甫的關系漸趨不妙。令這個飽讀經書、史書的宰相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竟不是粗通文墨的李林甫的對手。
第一次大較量產生于對一個替父報仇兇手的量刑,主張以禮治國的張九齡建議釋放,強調法律的李林甫及裴耀卿要求處死,結果君主肯定了后者。第二次大較量發生于玄宗準備將政府從洛陽遷回長安時,此次張、裴站在了一起,奏請等過了農忙到冬天再說;李林甫則暗地支持了君主。政府西遷的命令不日公諸于眾,此項命令標志著玄宗的信任徹底轉向了李林甫。
若說張九齡當初阻止李林甫拜相是出于門戶之見,那他阻止河西節度使牛仙客晉升,則出于黨爭了。玄宗聽說牛仙客治理邊疆有方,有意將他調入中央任尚書。
張九齡力爭不可,理由是“牛仙客邊隅小吏,目不識書”,李林甫秘密對君主說:“牛仙客有宰相才,何止一尚書!張九齡書生意氣,不識大體。”
當張九齡再度反對時,玄宗慍怒地說:“難道什么事都要由你說了算嗎?”牛仙客是“目不識書”,張九齡是“不識大體”,在玄宗眼里,不識大體遠比不識書更討厭,他開始重新打量現存中樞人選。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使張九齡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孤獨感、自卑感,往日自命不凡、為國負責的精神一掃而光,出于保全相位,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彎下硬朗的腰板,對李林甫作出了微妙的退讓姿態。
他以借喻的筆法給李林甫寫了一首《歸燕詩》:
“海燕雖微眇,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政敵寄來的忍氣吞聲的詩文,李林甫看后微笑地把它扔到了一邊。政治斗爭不能手軟,他在既往不咎的背后,加緊了攻勢,讓玄宗產生張、裴等人正在結黨營私的錯覺,把他們一起趕出了中樞。
張九齡一貶再貶,郁抑地客死它鄉。李林甫如釋重負。玄宗卻有些傷感,他對這個已經作古的宰相的風度始終記憶猶新,每當中樞推薦新官員,總要問:“風度及得上張九齡否?”張九齡若亡靈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年底,政府發布的報告令每個唐朝臣民感到興奮和自豪:天下有1573個縣,8412871戶,48143690人;東西二京一斛米、一匹絹的價格低于200文;社會秩序空前穩定,出遠門不需要帶防身武器。國泰民安,興旺發達,景象確實如此。
整個國家,被一種慣性所驅使,保持著繁榮昌盛,保持著強國的風貌,保持著大唐的精神。即使在以后的十幾年中,依然如此。
可是奉行的政策是否有更深層發展的潛力?內部的機制是否還能和諧統一?社會大氣候是否再積極向上?
外部和內部的差異,全局和局部的矛盾,會制造出令人無法解釋的現象,叫歷史學家不是偏執一詞,就是難以入筆。歷史永遠值得研究品味的奧秘,也正在于此。
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縣北)古函谷關發現一塊鐫有篆文的白石,天下紛傳天子得寶,玄宗據此祥瑞將開元三十年(742年)改元為天寶元年。天寶紀元一共15個春秋,玄宗得到的卻是始所難料的遜位。
3、開元盛世的“地方官”
成熟的君主懂得,他們真正的財富唯有兩樣:土地和人民。
成熟的玄宗花了大力氣,使整個國土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讓民眾對他感恩戴德。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做得有章有法,有板有眼,令人信服。
為監督地方政府是否和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地方官吏是否對君主忠心盡職,太宗皇帝按山川形勢把全國分為10道,派出按察使行使監察職能。因時制宜,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將曾祖所劃的10道析為15道:京畿道、都畿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隴右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道、淮南道、江南左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嶺南道。
借鑒漢武帝以內制外的做法,玄宗把時設時廢的道變成了常制,變成了以監察為名的實體行政機構。道的長官采訪使處理郡縣事務,有權先斬后奏,改革舊規需上報請示。這項別出心裁的改革,使地方不失靈活卻又緊跟中央。
天寶元年(742年),玄宗下了道命令,將天下所有的州改為郡。行政區劃不變,所領縣數不變,只是州縣二級制改為郡縣二級制。以往的史學界對此未作評論,實認為沒有意義。其實,玄宗自有道理。州原是東漢末設于郡之上的一級行政機構,權限自然要比郡大。變州為郡,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之意顯而易見。
識人難,選人難,用人難。才氣橫溢的玄宗要求地方官也具備高超的才能,由此常常為找不到這么多數量的人才而煩惱。深諳官場的姚崇提出了合乎實際的方法,他說:“選十個按察使,尚不能盡得其才。何況天下有三百多個州,數倍于此的縣,用人豈會全部稱職!”
他認為用地方官的最高準則應是看他們是否能和中央保持一致,而非才能。
玄宗接受了姚崇的主張,但在具體人選安排上,依然強調了才能的因素。他非常清楚,一個地方有個才子當其位的長官,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都會帶來巨大的效益。在扭轉重京官輕外官的風氣中,他連續將幾批有聲望的朝廷大臣派往地方擔任刺史。有一次,他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在洛水之濱為他們餞行,杯盞交錯的告別,歌女舞伎的表演,把場面推向了高潮。
玄宗奮筆疾書,當場制作了《賜諸州刺史以題座右》一詩:
“…視民當如子,愛人也如傷。講學試誦論,阡陌勸耕桑。虛譽不可飾,清知豈可忘。求名跡易見,安貞德自彰。訟獄必以情,教民貴有常。恤惸且存老,撫羽復綏強。勉哉各柢命,知于春萬方。”
這確實是一篇刺史的座右銘,一篇施政綱領,它具體又實在,道出了玄宗對刺史的要求。“視民當如子”,體現了一個超級家長的情感。
在封禪途中,玄宗對三個刺史產生了良好的印象,懷州(今河南省沁陽、焦作市等地)刺史王丘除日常供應外,別無它獻;魏州(今河北、河南、山東三省交界地)刺史崔沔布置無錦繡,示以儉樸;濟州(今山東省東阿、平陰縣等地)刺史裴耀卿上表規諫,不要擾民。
他由衷地贊揚:三人不勞民以邀恩,真是好官員!
玄宗不僅對地方大吏賦予了深切的關注,而且對縣令、縣長這類地方官員也抱著重視的態度。開元后期,他曾親自設宴為一批新任命的縣令餞行,每人授以一篇御制的《令長新戒》,要他們不遺余力地當好父母官。
有這樣的君主,不難想像會產生怎么樣的地方官員。
玄宗時代有一批“清官能吏”,也正是由于他們的聚沙成塔,“開元之治”才得以實現。
與太平公主對抗時受到玄宗贊譽的陸象先,在中樞機構除舊布新時,下放到川蜀擔任行政長官。在這塊民風悍烈的土地上,他以一貫的恬靜寡欲的風格,實施了以仁恕為宗旨的寬簡之政。屬下根據當地傳統提醒他說:“應用重刑峻法建立威信,不然,民驕慢不知畏懼。”陸象先堅持己見地說:“為政在于治理,何必一定要用刑法樹威。”他相信人性是善的,只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管民風如何,人總是可以感化的。
他的識見得到了驗證,訴訟減少,械斗減少,民眾變得溫順,變得通情達理。
陸象先遷調多處,每到一地,都留下仁政的恩惠。
在出任河東道(今山西省)按察使時,一小吏犯罪,陸象先僅將他訓斥后予以除名。大吏認為應處以杖刑,陸象先說:“人情大抵差不多,不要以為他不知我的用意。若一定要杖責,當以你為始。”大吏羞愧滿面,訕訕而去。
陸象先曾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只要正本清源,何愁政事不能化煩就簡。”他性格沉穩厚道,既相信黃老的“無為而治”,又推崇儒家的“仁道”,且把二者結合得渾然一體。
他追求的是自然和諧,他在無聲無息中做出了政績。
在開元年代中,崇尚清靜的地方官到處涌現。
由中央要職外放為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刺史的倪若水,主張予民休養生息,以此造成良好的生產環境。凡是違反這一精神的,不管是誰,哪怕是天王老子,他都要據理力爭,為民請命。
蝗蟲遍野,姚崇下令滅蝗。農民不敢觸怒蝗神,在田野焚香禱告。與民心心相印的倪若水,拒施執行來自宰相的命令。災情緊急,姚崇遣使督促強制執行,他不得已才組織滅蝗。
到底誰是誰非,結果可以證明。從結果看,倪若水迂得很,甚至是愚昧不堪,但他站在農民立場來考慮問題的態度,豈非率樸得可愛。
江南的奇禽異鳥人看人愛,玄宗派宦官前去收集捕捉,負擔自然落到了小民身上,且又當農忙之時。倪若水上表批評君主,措辭激烈,說他不該用此無聊的事來打擾農民,難道忘記了當初備歷艱難的奮斗時光了嗎?
玄宗不愧是玄宗,答辭自謙又不失體面,說讓使節來收鳥,稍微收一點就夠了,沒想到收這么多,現對他們已作了處罰。你忠直可嘉,希望保持下去,賜帛40匹以作獎勵。
直臣直言有直道,明君明風顯明姿,小民額手以慶,逢上了好時光,逢上了好世道。
光揚孔學,大辦學校,廣收學士,倪若水尊重國情,了解國民所需,做了許多傳統上的善事。汗青留名,他被列進了《良吏傳》。
威嚴中透著仁慈,果斷中帶著周密,禮數中藏著傲骨,洛陽行政長官李杰有個性,有魅力。
他的工作效率很少有人比肩,只要有公務,就沒有休息,行路、吃飯也成為一種工作方式。在他的衙門中,休想找到滯留未決的事務。
同僚欽服,胥吏佩服,上下同心。
一寡婦狀告兒子忤逆不孝。李杰升堂審察,他看出原告神色似乎有些不對勁,以法律后果問道:“你兒如此不孝,按法當死,你不后悔嗎?”原告請按法嚴辦。李杰答應依法處置,讓她回去準備棺木收殮兒子。寡婦出堂后,途與一道士密語。李杰發覺后,重新升堂,審出寡婦與道士勾搭成奸,而害兒滅口。最后,兒子宣判無罪釋放,道士被處死釘進了那口棺材。
明鏡高懸,李大人的故事越傳越神。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