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朱允炆上位。
這貨上臺就把屠刀對準叔叔們——削藩。
削藩這件事兒,朝中大臣們宏觀方向倒是一致,畢竟叔叔太強勢小皇帝控制力不足。
不過在微操上,大臣們分成兩派:激進派和溫和派。
激進派是齊泰和黃子澄,主張以雷霆手段將藩王全部干掉,不過這倆人腦子不怎么好使,主張先搞定周王等人,最后處理燕王,這給了燕王準備的時機。
溫和派是高巍,高巍想法很天真,提出仿效漢朝推恩令,首先建文帝沒有漢武帝的強權,第二大明藩王們在封地經營時間很長,根深蒂固,該政策不易實行。
最終,并不懂戰爭不想戰爭的建文帝選擇了前者,造成了靖難之役。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七月,朱允炆和朱棣這對叔侄南北開打。
八月,朝廷派出的耿炳文在真定戰敗,建文帝很焦慮,繼續采納抬杠沒敗過建議沒對過的黃子澄的建議,讓李景隆取代耿炳文。
曾經提出學習漢武帝推恩令的高巍被派往前線,這貨這次玩兒了把沒有最天真只有更天真,提出去勸降燕王。
這個建議,建文帝很無邪的答應。
到了前線的高巍本著治病救人堅持不懈的心態,旁征博引洋洋灑灑地給朱棣寫多封招降信,全部石沉大海(書數上,皆不報)。
還沒等高巍明白朱棣的內心,公元1400年(建文二年)五月,李景隆兵敗,高巍跟隨李景隆難逃,這貨雖天真,可很有膽氣。
在臨邑,遇到了參政鐵鉉,當時鐵鉉正在督辦糧餉,倆人一合計,終于不再天真幼稚,做出了一次能夠改變局勢的選擇——退保濟南。
濟南攻堅戰開始。
城里,盛庸、鐵鉉、高巍等人安撫士兵和百姓,鼓勵全體人員忠于國家忠于皇帝死守濟南保衛朝廷。
城外,燕王朱棣積極畫餅:拿下濟南就是南京,天下我有,以后吃香喝辣穿金戴銀小妾一打一打奴仆一摞一摞的。
這次戰斗,建文帝這邊將領們第一次展示出無與倫比的智慧。
朱棣圍城后,用水灌城。老百姓很害怕,恐懼的情緒彌散到了朱棣大營。鐵鉉立即意識到這是個斬首行動的好機會。
他安排人到朱棣那里請降,連戰連勝的燕王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南軍已經被他打怕,大頭一點:準降。
鐵鉉則做了兩手準備,一前一后,臨門絕殺。
他埋伏士兵在城頭準備鐵板,等朱棣進城用扔下鐵板砸死他。如果砸不死,埋伏在護城橋邊的士兵砍斷護城橋,除非朱棣有當年康王泥馬渡河的運氣,不然活捉他。
想法是好的,可鐵鉉這邊明顯自由落體學的不行,也沒進行全狀況應急演練,鐵板沒砸中朱棣,朱棣扭頭就跑,橋也沒弄斷,斬首行動失敗。
回到大營的朱棣將一身冷汗擦干,用出最火熱的手段,一嗓子“張大彪,你TN的意大利炮呢!”,數十門火炮不分先后猛轟濟南城。
就在濟南城墻坍塌之際,鐵鉉靈活的腦回路再次啟動,他拿出了太祖朱元璋牌位放在城墻被毀處,此刻,朱棣心中一萬個馬蹄在奔騰,可一炮也不敢再放,一旦對這老爹牌位開炮,濟南城崩塌,他的人設也將崩塌。
鐵鉉也是非常高效,趁著這個檔口,趕快把城墻補了起來。
諸位可以沉浸式想象這個場景:城外朱棣高馬金甲,身旁黑色的大炮冒著白煙,朱棣腦袋氣出的白煙比炮口白煙還濃烈;一個大大的太祖皇帝牌位立在焦黑坍塌的城墻上,一幫工匠邊和泥邊鋪磚壘墻。
鐵鉉并不是一味收縮,時不時派出小股部隊對燕軍突襲一下,頗有勝果。
就這樣打了三個月,朱棣絲毫沒有進展。
七月,平安領兵到達河間騷擾燕軍糧道。
八月,朱棣再也耗不下去,選擇退兵,鐵鉉和盛庸又是領兵出去一陣追殺,燕軍大敗,收復德州,至此,靖難之役以來南軍第一次勝利濟南之戰完成。
和鐵鉉死守濟南的高巍,氣節確實值得敬佩,作為文官,主動堅守濟南,京城被朱棣攻破后,自殺殉國。
所以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會打開另一扇窗戶,每個人都有可歌可泣之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