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從一個19歲的少年接班人,到奠定江東基業,直至公元229年稱帝建國,這段時期他身邊聚集了一批頂尖謀士。這些謀士的智慧和策略,不僅穩固了江東政權,還在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關鍵戰役中大放異彩。俗話說,“半生明主”,孫權的前半生之所以耀眼,正是因為這些謀士的輔佐。以孫權稱帝前為時間節點,本文盤點他手下的核心謀士,包括“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和“二張”(張昭、張纮),以及甘寧、朱桓、徐盛等人物。他們如何一步步助孫權成就霸業?文章將按時間線和人物貢獻展開,力求生動有趣。
孫權活得太長了,稱帝后他的故事越發曲折,甚至有些“越活越回去了”:但是還是有一些發光點比如:穩定江東、聯劉抗曹、奪取荊州……這些都離不開謀士們的運籌帷幄。
張昭:江東元老,穩定大局的“定海神針”
在孫權的謀士團隊中,張昭無疑是元老級人物。他出身于彭城,早年以博學聞名,孫策創業時就投奔其麾下。孫策指定孫權為繼承人后,張昭第一時間上表朝廷,通報領導更迭,同時向各郡縣發文,要求官員各守其職。這看似簡單的行政操作,其實是穩固江東人心的重要一步。
孫策死后,孫權悲痛欲絕。張昭直接勸諫:“現在是哭的時候嗎?江東群龍無首,外敵環伺,內部人心浮動!”他扶著孫權上馬,率兵列隊而出。張昭的聲望極高,大家一看這位元老都擁護孫權,疑慮頓時消散。江東初步穩定下來,這多虧張昭的果斷。
沒多久,周瑜從外地趕回,與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張昭主內,周瑜主外,兩人配合默契。但江東內部還是出了問題——孫權的堂兄孫皓想搞分裂,意圖奪取會稽郡。張昭等人雖未直接參與平叛,但他的穩固大局為后續處理提供了基礎。孫皓的叛亂被富春縣長俞翻化解,孫權寬大處理,這也體現了張昭的寬容影響。
在外交上,張昭也發揮關鍵作用。公元200年,曹操想趁江東動蕩討伐,張昭的同鄉張纮在許都勸曹操厚待江東,曹操最終表孫權為討虜將軍。張昭在內部則力主不送人質給曹操。公元202年,曹操要求孫權送人質,張昭、秦松等人猶豫,周瑜堅決反對,張昭最終支持周瑜的觀點。孫權的母親吳夫人也贊同,說周瑜如兄長般可靠。
張昭的勸諫不止于此。他多次勸孫權戒獵,稱“為人君者,應駕御英雄,而非與猛獸比勇”。孫權雖笑而不答,但內心受教。張昭還建議遷都秣陵(后改建業),理由是地勢險要,有王者之氣。公元211年遷都,這為東吳長遠發展奠基。
赤壁之戰前,張昭一度主降曹操,理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道義上占優;長江天險已失;兵力懸殊。但這并非軟弱,而是基于孫策托孤時的“西歸”遺言。張昭的觀點被周瑜反駁,最終孫權主戰。張昭雖主降,但戰后仍忠心輔佐,勸孫權休養生息,避免窮兵黷武。
張昭的貢獻在于“守成”:他像蕭何般留守后方,確保江東內部穩定。沒有張昭,孫權的前半生可能早早崩盤。他的忠誠和智慧,讓孫權能安心對外征戰。張昭與張纮并稱“二張”,在吳國謀士中地位崇高。
周瑜:赤壁英雄,孫權的“兄長”與軍事天才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與孫策是摯友,早年助孫策平定丹陽。孫策死后,周瑜以奔喪為名帶兵回吳郡,擔任中護軍,與張昭共掌大權。他的目的明確:用武力支持孫權,誰敢不服就鎮壓。
周瑜帶頭行君臣之禮,樹立孫權權威。別人用賓客禮,他用臣子禮,暗示“你們比我資格老還是能力強?”這招高明,迅速穩固人心。
周瑜的最大貢獻是留下魯肅。魯肅本想北歸,周瑜說服他:“天下大亂,正是建功立業時。孫權禮賢下士,東南將興。”魯肅信任周瑜,留了下來。周瑜立刻向孫權推薦魯肅,兩人“榻上對”定下大戰略。
赤壁之戰是周瑜的巔峰。曹操大軍南下,江東投降派占多數。周瑜力主抗戰,反駁張昭:曹操是漢賊,非朝廷;中原人不善水戰;曹軍水土不服、馬匹缺草;后方有馬超、韓遂隱患。一番分析讓孫權拔刀砍桌:“我與老賊勢不兩立!”
夜里,周瑜再見孫權,分析曹軍虛實:號稱八十萬,實際二十余萬,疲憊且忠誠度低。“給我五萬精兵,可敗曹操。”孫權給三萬,周瑜統帥,與程普、魯肅率軍會劉備。結果,火燒赤壁,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
戰后,周瑜請孫權讓呂蒙管轄降將習祚部曲,呂蒙反對剝奪兵權,周瑜采納。周瑜還進攻合肥,險些親戰,被張纮勸阻。
公元210年,劉備求借南郡,周瑜勸扣留劉備,用聲色犬馬消磨其志,分離關張。這雖未采納,但顯示周瑜的戰略眼光。周瑜臨死前薦魯肅接班,確保孫劉聯盟穩定。周瑜的軍事才能和忠誠,讓孫權前半生無后顧之憂。他不僅是都督,更是孫權的“兄長”。
魯肅:榻上策的制定者,孫劉聯盟的“擰神哥”
魯肅,字子敬,東城人,早年與周瑜同投孫策。公元200年,魯肅本想北歸,被周瑜留下。孫權設宴,兩人共飲,孫權問:“如何成桓文霸業?”魯肅搖頭:“漢室不可復興,曹操如項羽。應鼎足江東,觀天下形勢,先滅黃祖,占荊州,取益州,建帝業,再圖北方。莫做齊桓晉文,要做漢高祖!”
孫權驚掉手中物,但嘴上拒絕,內心向往。張昭曾貶魯肅“毛頭小子”,孫權卻愈發器重。
魯肅推動攻黃祖:公元203-208年,孫權三次攻打,208年滅黃祖,開荊州水道。但曹操已平北方,劉表病死,劉琮降曹。劉備南逃。魯肅建議聯劉抗曹:“荊州有三股勢力,最好劉備牽頭聯合。若不成,再圖其他。”
魯肅趕赴當陽,說服劉備聯吳;諸葛亮來吳游說,兩人合力促成聯盟。曹操戰書到,投降派猖獗,魯肅追孫權上廁所:“將軍莫聽投降派!他們只顧自己,我可降曹為官,你降曹恐無好下場。”建議召周瑜,周瑜主戰,兩人合力說服孫權。
赤壁后,魯肅主借南郡給劉備:曹操強大,需共同敵;吳在荊州威望低,劉備可安撫百姓。孫權采納,并聯姻鞏固聯盟。周瑜死后,魯肅接班,會呂蒙,呂蒙獻五策防關羽,兩人成好友。
公元212年,魯肅去世前,呂蒙已獻獨占荊州策,但魯肅堅持聯盟。他的“擰神”作用,讓孫劉聯盟維持關鍵時期。沒有魯肅,東吳難成鼎足。
呂蒙:士別三日,奪荊州的“白衣渡江”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早年從軍,勇猛善戰,后轉型謀士,“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他薦甘寧,甘寧獻滅黃祖、占荊州策,與魯肅不謀而合。張昭不滿,呂蒙反駁:“國家讓您如蕭何守后方,您卻無信心?”
赤壁后,呂蒙反對剝奪降將兵權,吸引更多投誠。公元212年,呂蒙建濡須塢:水師雖強,但戰敗需據點掩護。孫權同意,這成合肥一線要塞。
公元214年,呂蒙攻廬江宛城:反對堆土山耗時,薦甘寧先登,四面圍攻,速取宛城。戰后,孫劉沖突,呂蒙攻長沙、桂陽、零陵,用鄧玄之忽悠郝普降城,促成湘水劃界。
魯肅死后,呂蒙接班,早獻獨占荊州策:“占荊州,不懼曹操,不依關羽。”問攻徐州,呂蒙稱難守,不如取荊州。公元219年,關羽襄樊戰,呂蒙假病回建業,麻痹關羽。薦陸遜接班,陸遜舔信進一步松懈。
呂蒙白衣渡江,襲殺關羽,占荊州。孫權初設左右大督,呂蒙反對,引周瑜程普不和教訓,孫權改呂蒙為大督。但白衣渡江也拉低了當時和后世對吳國的評價
陸遜:夷陵火燒,晚輩中的戰略新星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年輕一代代表。公元202年,他上書招募隱匿人口,擴軍增戶。公元217年,類似建議被采。
公元219年,呂蒙薦陸遜防關羽,陸遜舔信麻痹關羽。奪荊州后,陸遜勸招納荊州士人,收買人心。
公元221年,劉備伐吳,陸遜統兵。相持半年,陸遜上書:“劉備棄水路,步兵處處扎營,已露破綻,可敗之。”夷陵火燒,大破劉備。戰后,將領勸追擊蜀漢,陸遜反對:防曹丕趁虛。果然曹魏來襲,無功而返。
公元223年,劉備死,陸遜勸孫權稱帝,孫權未允(戰略隱忍)。公元224年,曹丕南下,徐盛獻草柵稻草人計,陸遜默許,嚇退曹丕。
公元228年,
石亭之戰,陸遜不支持朱桓擴大戰果,見好就收。陸遜的穩健,讓東吳避開風險。
甘寧:興霸的勇謀雙全,滅黃祖與荊州策的推動者
甘寧,字興霸,本是巴郡人,早年以“錦帆賊”聞名,率眾活躍于長江水域,勇猛善戰。公元206年,他從黃祖手下投奔孫權,這不僅是東吳收獲一位猛將,更是迎來一位戰略眼光不俗的謀士。周瑜和呂蒙聯薦甘寧,孫權欣然接納。
甘寧投吳后的第一大貢獻,就是向孫權獻策滅黃祖、占荊州。這與魯肅的“榻上策”不謀而合:他直言“漢室不可復興,曹操遲早篡位。江東應速破黃祖,鳩占荊州,莫落人后。再圖巴蜀,大業可成。”這番話直擊要害,當時張昭對江東內部不穩擔憂,甘寧當場反駁:“國家讓您如蕭何守后方,您卻憂亂無信心,如何成古賢事業?”這番犀利回應,不僅顯示了甘寧的口才,還凸顯了他的戰略自信。孫權欣賞不已,從此重用甘寧。
在實際行動中,甘寧的表現更亮眼。公元208年,孫權第三次攻黃祖,甘寧擔任先鋒,率敢死隊先登城墻,親手斬黃祖首級,打開了通往荊州的門戶。這場戰役的勝利,直接為赤壁之戰鋪路。如果沒有甘寧的勇猛和獻策,東吳的長江戰略窗口期可能白白浪費。
赤壁戰后,甘寧繼續發光。公元214年,呂蒙攻廬江宛城時,甘寧被薦為“升城督”,率精銳先登,四面圍攻,速取城池,俘朱光。張遼援軍半途而廢。這次速戰速決,避免了雨季水位下降后的撤軍風險,甘寧的“勇”與呂蒙的“謀”完美結合。
甘寧的“點睛之筆”在于,他不只是猛將,更是戰略推動者。他的獻策加速了東吳的擴張步伐,讓孫權在前半生中多了一位“水上霸王”。可惜,甘寧于公元215年左右病逝,否則他的貢獻可能更多。
張纮:身在曹營心在吳,外交與內政的雙料顧問
張纮,與張昭并稱“二張”,是江東名士,早年輔佐孫策制定“桓文霸業”戰略。孫策死后,張纮的角色更顯關鍵。他當時被曹操扣留在許都(公元199年出使,被強留),但始終“身在曹營心在吳”。
公元200年,曹操想趁孫策新喪討伐江東,張纮勸阻:“乘喪用兵,違道義;若不勝,反結仇。不如厚待孫權,爭取歸附。”曹操正值官渡之戰焦頭爛額,聽從建議,表孫權為討虜將軍,并放張纮回吳。這不僅是外交勝利,還讓東吳避免了早期的滅頂之災。張纮回吳后,繼續輔佐孫權。
在內政上,張纮的建議務實高效。公元208年,孫權攻合肥,曹軍多次挑戰,孫權怒而欲親戰。張纮勸:“斬將奪旗是偏將之事,主公應懷王霸大志,莫效孟賁、夏育魯莽。”孫權收手,避免了不必要的風險。
公元209年,孫權欲再攻合肥,張纮上書:“頻繁出兵耗民力,應修內政,任賢使能,開墾農田,休養生息。”孫權采納,轉而注重民生,這為赤壁后的東吳提供了堅實后盾。
張纮的最大“點睛之筆”是建議遷都秣陵(今南京)。公元209年,他說:“秣陵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昔楚武王所立,秦始皇時望氣者言有王氣,應剷平以杜異心。”孫權雖未即決,但劉備來訪時也贊同,公元211年正式遷都,212年改名建業。這奠定了東吳的都城基礎,戰略位置優越,便于防御曹魏和蜀漢。
張纮于公元212年病逝,臨終上表:“求賢若渴,納諫不厭,節情抑欲,為道義舍恩愛,做一好君主。”他的外交智慧和內政建議,讓孫權前半生少走彎路,是典型的“幕后英雄”。
朱桓:石亭之戰的奇兵,北進建議的戰略遠見
朱桓,東吳中后期將領,但在孫權前半生末期(稱帝前夕)已嶄露頭角。他以勇猛著稱,但謀略同樣出色,尤其在公元228年的石亭之戰中大放異彩。
石亭之戰是東吳重創曹魏淮南軍團的經典戰役。起因是孫權策劃引誘曹休深入:鄱陽太守周魴詐降,曹休信以為真,率軍南下。朱桓時為濡須督,孫權命他與陸遜、全琮夾擊曹休。
戰中,朱桓的表現堪稱“點睛”:他率5000精兵截斷曹休退路,親率敢死隊突襲,斬曹休先鋒,俘萬余,獲牛馬騾驢車乘萬輛。曹休狼狽逃回,不久病死。此戰,東吳士氣大振,曹魏長時期不敢南犯。
戰后,朱桓的戰略遠見顯露:他上書孫權,“步子可邁大點,打敗曹休后,北進攻壽春,奪淮南,再謀許洛。”這建議大膽,意在擴大戰果,威脅曹魏腹地。但陸遜認為壽春難攻,應見好就收,孫權采納陸遜意見,未進一步北進。
盡管建議未被采,朱桓的“點睛之筆”在于,他看到了戰機的延伸價值。如果孫權采納,或許東吳版圖能進一步擴張。但在稱帝前的謹慎期,這也體現了孫權的穩健。朱桓后來繼續活躍,但他的石亭功績,已為孫權前半生畫上精彩一筆。
徐盛:草柵稻草人的奇謀,退曹丕的防御大師
徐盛,東吳水軍名將,謀略以奇巧見長。公元224年,曹丕親率大軍南下攻吳,這是赤壁后曹魏最大規模進攻。東吳面臨巨大壓力,徐盛的獻策成為轉折。
徐盛建議:“從建業起,沿長江岸邊用草木筑柵欄,上建假城樓,多扎稻草人。遠望如重兵壁壘,可嚇唬曹丕。”這聽似簡單,卻是心理戰經典。曹丕大軍至江邊,見綿延柵欄“重兵防守”,加上江水暴漲,渡江難,心涼半截,順勢退兵。
此計類似“空城計”,但更注重視覺欺騙。徐盛的“點睛之筆”在于,利用曹軍遠來疲憊、水土不服的弱點,以最小成本化解危機。沒有大戰,東吳保存實力,為后續石亭之戰鋪路。
徐盛還曾在其他戰役中獻策,如赤壁后隨周瑜攻合肥,建議水陸并進。但他的草柵計,最能體現“以謀勝敵”的智慧。在孫權前半生,這類防御謀略,確保了江東的安穩。
孫權,從接班到稱帝,靠的就是這些謀士。張昭穩內,周瑜破曹,魯肅聯劉,呂蒙奪荊,陸遜敗蜀……他們不僅是智囊,更是孫權的臂膀。你覺得哪個是東吳第一謀士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