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六月初六,老輩人說“收不收,六月看初六”。田壟上的稻子正揚花,稈子一節節拔高,風一吹晃得人眼亮。按農諺,這時候的天氣能預兆秋收——可說法咋還不一樣?
有的說“六月初六落一溝,秋收糧食萬人興”,雨多反是好兆頭。有的講“六月初六北風旱,秋后無雨沒得收”,晴天倒成壞信號。收不收,收不收,老輩人咋總結出兩種相反的理兒?
問了村頭張大爺,他蹲在田埂上搓著泥:“南邊雨多怕澇,北邊雨少盼水,說法能一樣?”原來農諺帶“地方味兒”,南方梅雨季雨水足,澇了稻穗要爛;北方這時候正渴水,旱了谷粒長不飽。
今年情況有點特殊,據氣象預報,未來幾天華北有小到中雨,江淮可能持續晴熱。隔壁王嬸家的稻田剛抽穗,她盯著天直嘆氣:“要是連陰雨,花粉都沖沒了,結籽得少一半。”村東頭李叔的玉米地正拔節,他蹲在壟溝邊敲土塊:“咱這地干得裂嘴,下點雨能多收二三百斤。
”去年這時候,鄰縣下了場透雨,水稻增產15%;可再往南的鎮子,連陰雨導致減產10%,稻穗都生了霉。
農諺像本“老黃歷”,記的是祖祖輩輩的經驗賬;可天氣像個“小調皮”,每年脾氣都不一樣。未來幾天是關鍵,稻子揚花要“干濕平衡”——雨別太大,晴別太久,溫度別上35℃。
村農技站貼了告示:“揚花期遇雨要及時排水,晴熱天早晚澆點跑馬水。”有人信農諺,說“老理兒錯不了”;有人看預報,說“科學更準當”。
其實哪有絕對?農諺是“土辦法”,預報是“新工具”,搭著用才穩當。就像張大爺說的:“咱看天吃飯,既得記著老輩兒的話,也得聽專家的勸。
”未來幾天天氣到底咋變?您家地里的莊稼最知道——多去田頭轉兩圈,比啥都實在。
要是您也有“六月六看收成”的老說法,評論區嘮嘮,讓更多人長個見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