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溧水晶橋鎮笪村的田野間,一場黨組織引領的“共富實踐”正煥發勃勃生機,通過創新打造“共富工坊”“共富工廠”“共富農場”三大實體,笪村成功轉動了三把致富“金鑰匙”:從水果玉米的豐收歡歌、共富工坊的縫紉節奏,到青梅林間的辛勤耕耘,這些充滿活力的共富平臺,不僅讓村民腰包鼓了起來,更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結出了沉甸甸的果實。
易澇地變身“致富田”
笪村百畝牛奶玉米完成首季采收。站在規整的田埂上,村第一書記鄧季夏指著眼前土地感慨:“從前這里坑洼不平,緊挨新橋河,雨季易澇,收成全靠天。”
為破困局,村黨總支領辦合作社,在南京市人社局“雙結對、雙促進”支持下,流轉整合這片易淹田,斥資改造為高標準農田。如今,這里溝渠縱橫、排灌暢通,成為旱澇保收的百畝良田。
“我們種的是‘雪甜7401’,市面上最甜的玉米,籽粒奶白,淀粉少,剝皮就能吃。”鄧季夏介紹,牛奶玉米一年能種兩茬(4-6月、9-11月),巧妙避開7-8月汛期。同時訂單農業模式保障了銷路,產品直供胖東來等大型商超和電商平臺,預計畝產3500株,畝產值達萬元。
“在家門口摘玉米,活不累還踏實!”今年60歲的村民朱青松笑著算起賬:土地租金從過去的每畝140元漲到了550元,以后還會年年看漲。和他一樣,還有50多位村民在玉米地里務工。小小玉米粒,帶來大收益:村集體年增收40萬元,村民們的務工收入和土地租金收益突破50萬元。
“牛奶玉米產業是我們‘共富農場’的重要支柱。”笪村黨總支書記陳超表示,村集體將擴大種植規模,深化與科研院校合作,引進優質品種和先進技術,提升產量和品質,同時延伸產業鏈,讓每一粒玉米都產生最大效益。
共富工坊織就“幸福崗”
走進翻修一新的笪村老大隊部,“共富工坊”的招牌格外醒目。敞亮車間里,數十臺縫紉機“噠噠”作響,村民熟練地裁剪、填充、縫合。
土地盤活了,村里留守婦女的就業難題如何破解?陳超專程赴浙江寧波“取經”,帶回“共富工坊”新模式。短短三個月,通過“村集體+企業+農戶”聯動,閑置房屋成功蝶變,引進南京初陽商貿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家紡加工坊,為電商品牌代工生產枕頭,讓留守婦女在家門口端起“新飯碗”。
縫紉機前的陳敬鳳告訴小溧:“以前打工得跑鎮上,早出晚歸,老人孩子根本顧不上。現在從家走五分鐘就到工坊,按件計酬,月入4000多塊,顧家掙錢兩不誤,心里踏實!”
陳超介紹,共富工坊由村企聯合管理小組統籌訂單與品控,已帶動30名村民就近就業,村民年務工增收超5萬元,村集體年獲租金6萬元。未來還將推出靈活工時制,并開展縫紉、電商技能培訓,讓更多村民“足不出村、月月增收”。
科技小院釀出“產業蜜”
村莊一隅,嶄新的青梅科技小院靜靜矗立。不遠處,村民在郁郁蔥蔥的青梅林間穿梭忙碌,另一側的“共富工廠”——青梅加工中心機器轟鳴……
江蘇省溧水青梅科技小院
溧水青梅種植有幾十年歷史,但產業升級乏力。在市區科協支持下,江蘇省溧水青梅科技小院2024年底落戶笪村,并成功躋身溧水首個國家級科技小院,全國青梅首席專家、南京農業大學高志紅教授及其研究生團隊長期入駐。
設施完善的研究生公寓
科技小院推行“黨支部+科技小院+合作社+農戶”模式,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科技服務。配套建設3000平方米青梅加工中心(含儲藏、分揀),與宜興出口企業合作引進生產線,年加工青梅2100噸,產品直通日韓市場。預計年產值3000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30萬元,解決50名村民就業。
高校智慧活水澆灌鄉土,科技小院不僅打通了科研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更讓青梅樹變成村民的“綠色提款機”。“專家手把手教技術,前三年村集體代管,期滿后青梅樹全歸農戶!” 負責田間管理的村民王綠生點贊科技小院幫扶模式。笪村同步在朱村自然村開發200畝庭院和林下經濟,利用房前屋后、荒坡林地種植青梅與茶葉。據測算,該項目預計能為村民帶來畝均近2萬元收入。
“共同富裕,始終是我們的核心目標。”展望未來,陳超心目中的笪村共富藍圖十分清晰:今后五年,將全力沖刺村集體收入1000萬元目標,實現農民收入翻倍增長,形成“村民富集體富、村民強集體強”的良性發展格局,讓“共建共享、共治共富”照進現實。
記者:經玉萍 張福敏
素材來源:晶橋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