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個國家,身形狹長如一根扁擔,一頭挑著北方肥沃的紅河三角洲,另一頭擔著南方豐饒的湄公河三角洲。
兩頭是人口稠密、經濟活躍的“籮筐”,中間連接的部分卻相對“單薄”。
從地圖上看過去,越南這個S形的國土,簡直是上天為高速鐵路鋪設量身定制的舞臺。
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南北縱貫線,兩大平原分處兩端,人口和重心自然聚集在首尾。
這種地形,如果要用現代交通把國家真正“縫合”起來,高鐵似乎成了最標準答案。
放眼全球,大概也只有智利能一比類似的狹長地形,但智利那地震頻發的安第斯山脈,想修高鐵?難度系數和成本恐怕高得嚇人。
越南呢?雖說國內也有大片山地丘陵,占了大半國土,主要在西北和北部,還有長山山脈沿著海岸蜿蜒,但整體地質條件似乎友善多了。
為什么非要盯著高鐵?那好處可太實在了。
首先,就是它快!越南南北之間,雖然地圖上直線相連,但因為歷史遺留、地形阻隔等等原因,總感覺有點“各過各的”。
溝通不算緊密,心理上也總有一層隔膜。
想想看,坐一趟高鐵能把旅行時間壓縮到幾個小時之內,早上在河內吃碗地道的Pho,中午就能趕到胡志明市喝杯滴漏咖啡,這地理上的距離感,不就一下縮短了?人員流動起來了,交流多了,國家的一體感自然而然也就增強了。
其次,經濟發展也要提速。
越南有近3260公里的漂亮海岸線,還守著紅河和湄公河的出海口,搞海運、河運確實有天然優勢。
海運對國際貿易是強項,但對國內的人員快速往來卻效率不足。
航空呢?飛得是快,但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荷包是個大問題。
越南的人均GDP才到四千多美元的水平,動不動就坐飛機,真不是大多數人都能輕松負擔的日常選擇。
算來算去,安全、快捷、性價比又高的交通工具,還是高鐵最合適。
其實啊,越南人自己對這事兒門兒清,覺悟早得很!咱們中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鐵——京津城際,在2008年才呼嘯著通車。
人家越南?比這更早,大概二十幾年前,就把修建一條貫穿南北、連接河內和胡志明市的超級高鐵提上了國家議程。
那會兒,概念圖應該都畫了不少輪。
結果呢?這事兒就成了“起了個大早,卻可能連晚集都趕不上”的典型反例。
討論會開了一次又一次,方案推倒重來一遍又一遍,鈔票預算掰了又算,愣是拖到了今天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反觀中國高鐵?那真是一路開掛,十幾年間就編織成了一張覆蓋主要城市、四通八達的鋼鐵大網。
越南那個“南北大動脈”,依舊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拖延癥帶來的后果,就是越南現有的鐵路系統,用“老掉牙”來形容,一點不夸張,甚至還有點客氣。
全國鐵路總長大概就三千一百公里出頭。
擱在這個國土形狀的國家里,這點里程夠干啥?更糟心的是,系統本身問題一大堆。
作為骨干的兩千多公里“主干線”,標準竟然不統一!鐵軌寬度五花八門:有國際通行的1435毫米標準軌,有早期法國殖民者帶來的1000毫米窄米軌,還有硬生生搞出來的、兩種軌道并存的混合軌。
其中米軌占了絕對大頭,超過兩千五百公里,標準軌少得可憐,只有區區222公里左右,混合軌大概是292公里。
這種奇葩局面背后就是一部越南鐵路的辛酸史:米軌是舊時代的殖民傷疤;標準軌是中越友好年代咱們中國幫忙援建的成果;混合軌純粹是為了兼容湊合出來的過渡辦法。
整個系統極其陳舊,根本跟不上現代化的節奏,效率低、速度慢,不僅嚴重卡了國內物資運輸的脖子,更阻礙了人員的順暢流動。
那條從首都河內一路坐到胡志明市的“南北命脈”,用的就是法國人留下的米軌老路,一千七百多公里跑下來,平均時速只有可憐巴巴的50公里左右,全程足足耗上32個小時!想想這旅途勞頓,誰還愿意常來常往?所以,國內民眾對高鐵的期盼與呼聲,這些年是越來越迫切。
壓垮越南決策者猶豫神經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可能就是它隔壁那個窮鄰居——老撾。
老撾這個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被高山深谷包裹著,長期經濟落后,發展不起來。
可自從2021年底咱們中國和老撾合作建成的中老鐵路一通車,情況立刻不一樣了。
鐵路成了老撾破繭而出的那根金線,借著與中國這個大市場的聯通,貨流量、客流量暴增,經濟數據肉眼可見地好轉,整個國家好像一下子活泛開了。
老撾的成功,被越南人看在眼里,那可是既羨慕又著急啊!眼紅人家鄰居搭上快車,再看看自己手上這張藍圖發黃的“好牌”,能不慌嗎?終于,去年11月,越南最高權力機構又一次鄭重其事地拍板了:那條拖了二十來年的高鐵項目,必須得上!規劃還是那個規劃,連通河內與胡志明市,全長一千五百多公里。
不過,光是因為眼饞老撾的成功,還不足以解釋越南為啥這次這么著急。
畢竟,越南在老撾面前還是有一定優越感的,自認經濟底子更好。
為了單純壓鄰居一頭,就要砸下相當于全國GDP總量百分之十六的巨額資金(這可是大幾千億人民幣的量級)去搞高鐵?不太符合邏輯。
關鍵在于,再不行動,越南引以為傲的戰略地位可能就要被架空了!中老鐵路帶來的連鎖反應是巨大的。
不單是越南,整個東南亞的眼睛都亮了。
泰國緊鑼密鼓地推進著中泰鐵路合作項目,甚至想方設法要把自己的線路和中老鐵路并網,搞出個“中老泰鐵路”網絡。
印尼那邊,雅萬高鐵從萬隆一路跑到雅加達,雖然經歷了些波折,總算也是成功運行了,成了區域內的一個標桿項目。
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國家,也都在密切關注這個以鐵路為核心的區域互聯互通新格局。
這種情形,讓越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尤其是老對手泰國也在發力。
雖然柬埔寨把越南和泰國隔開了,但這倆國家的較勁心態,那可是由來已久,貫穿了幾百年歷史。
過去爭柬埔寨的地盤,現在爭區域地位和經濟影響力。
看到泰國積極擁抱中國的鐵路計劃,深諳高鐵網絡巨大推動力的越南怎么可能坐得住?堅決不愿意在區域互聯互通的賽道上輸給泰國。
還有一個更加緊迫的憂慮是,由中國推動的泛亞鐵路網建設步伐正在加快。
這個大藍圖分幾線并行:緬甸方向是西線;中間穿老撾、泰國、馬來西亞、直達新加坡的就是中線;沿著越南海岸線南北貫通的就是東線。
中國最初的構想確實是想優先打通東線,畢竟越南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又有建設南北高鐵的內在需求,以東線為起點整合東南亞市場很有吸引力。
然而,過去的越南拿著“我是重要節點”和“我要建南北高鐵”這兩張牌,獅子大開口,不僅要錢要低息貸款,還想要全套核心技術,談判條件相當苛刻。
反觀中線的老撾,沒那么多講究,態度積極,務實推進。
這下子,中國自然不會一直等在原地,戰略重心自然轉向了。
西線(中緬鐵路)推進雖有難處,但合作在繼續;中線的中老鐵路已經成了樣板,中泰鐵路合作也在逐步落實。
現在的情況是,等中老泰鐵路建成,泛亞鐵路網的中線骨架就基本成型了,連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指日可待。
業內普遍觀察認為,到2030年前后,整個中線是有希望實現全線貫通的。
這一看,越南真坐不穩了。
眼巴巴看著原本屬于自己的“東線主角”地位即將被繞過,成了被區域交通網邊緣化的“孤島”。
緊急拍板重啟高鐵,一方面固然是為自己的國內需求(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是態度轉向的信號,明白表示愿意對接中國標準,希望能接入泛亞鐵路網。
這種態度上的轉變,如果真能務實落地,對中國主導的區域聯通構想來說,當然是值得歡迎的。
但問題在于,越南現在想加入,手里還有多少籌碼去討價還價?當年要價的底氣,早就在一輪輪爭議和拖延中被消磨掉了。
泛亞鐵路的主干線很可能沿著中線推進了,即使越南后續接入,其在整個網絡中的節點作用,也會與最初規劃的“東線核心樞紐”地位相去甚遠,邊緣化似乎已難避免。
有經濟學者打趣說,越南這步棋,屬于典型的“一步錯,步步遲”;也有網民直言,越南自己沒規劃好,沒看清大趨勢,錯過了最好的上車時機,只能眼看著鄰居們搭上發展的順風車往前跑。
說到底,高鐵對越南自身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即使錯過了最佳時機,能建起來,對這個國家的南北融合、經濟發展終歸是件大好事。
只是這中間的教訓也挺深刻:光知道要是不夠的,眼光、行動力,還有關鍵時刻的判斷與取舍,一樣都少不了。
一個被老天爺賦予了“高鐵基因”的國家,最后卻被自己的猶豫不決絆住了腳步,如今緊趕慢趕,還能在區域競合的大棋盤上占回多少位置?這恐怕不僅考驗著越南的工程能力,更考驗著它的智慧與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