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有小伙伴問:不是說和田玉越盤油潤嗎?為什么有的玉石剛買回去,色澤各方面看起來都不錯,但是盤過一段時間之后反而出現了裂痕,自己明明是沒磕也沒碰,這個綹裂就好像是憑空產生的一樣,真是奇怪了。
這里就涉及到和田玉保養中,一個不得不提的“煮蠟”了。
將有瑕疵的玉石放入提前準備好的石蠟中,玉石再充分浸蠟,再將多余的蠟甩干凈,經過處理后的玉石可以將一些小的裂紋,瑕疵都會被遮掩掉。
所以,市場上你能看到很多明明看起來很好的料子,沒有瑕疵各方面都很完美的樣子,最關鍵的是價格也很低廉,你以為是撿漏了,熟不知這只是商家銷售的一種方式而已。從而使玉器的價值翻倍,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盤玩之后,石蠟揮發,裂紋都會出來。
煮蠟主要目的是增進光澤的均勻美觀,同時由于石蠟的透光特性同玉近似,在玉的綹裂處滲進的蠟質能有效的改善該部分的透光效果,加上石蠟稍具硬度的彌合作用也可稍許增加裂處的強度,因此也被用于一些表皮淺裂的掩飾,成為經常被使用的最后階段的工藝手段。
除了“煮蠟”,還有一種保養方式就是“抹油”,摸完油的料子肉眼可見的油潤度就高了。你以為是玉質本身的油汪汪的感覺,其實不是啊。但是一般老手都能區別開,抹油和玉質本身油潤的效果。
那我們怎么分辨一塊料子有沒有“過蠟”呢?
過蠟之后并不容易觀察,但是我們可以借助紫外熒光進行觀察,留在玉器表面的石蠟,在紫外熒光下,會發藍白色的熒光,一般這種情況就需要思考一下了。
但是話說回來,大家也不必“聞蠟色變”,因為在國標中和田玉的煮蠟屬于優化,是被允許的。所以在鑒定證書上不會特殊去注明玉器是被煮過蠟的。
因為玉器封蠟對玉質并無破壞,不會影響和田玉的本身性質。
封過蠟的玉器經過盤玩,蠟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盤掉。在綹裂處滲進的蠟也會逐漸的與玉混為一體,因此只要不是玉器的表面蠟痕明顯,手感粘澀,影響盤玩時的手感,一般不用處理。
玉石保養,這本無可厚非。但也不乏不法商家拿來以次充好,因為一些劣質的玉石在上蠟后就很容易迷惑消費者,在佩戴時間長后,石蠟褪去,就會將玉石表面甚至內部的瑕疵都暴露出來,這樣的玉石價值也就大打折扣。
所以在購買的時候還是要特別注意玉石的實際品質,不要過分的追求完美無瑕的玉器,免得被一些商家忽悠。
關于玉器煮蠟,一直爭論不斷。那么,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