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邊看到一根金手鐲,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我估計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應就是撿起來看看是不是真的,最近一位福建男子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只不過他在撿起來看看之后又給扔了,這是為啥呢,難不成看一眼就知道是不是純金的?
2025年6月30日,IP顯示為福建莆田的博主@八閩拾遺在網上發了條視頻,并且他還特意配文字說道:哪個美女釣友把手鐲甩掉了?
從視頻畫面來看,這位博主在河邊的水草邊上發現了一根金手鐲,要不是博主把鏡頭拉得那么近,就我這眼神,我感覺我都不一定能看清河里還藏著根手鐲。
為了方便大家觀看,我將博主發布的視頻做成了動態圖片,大家可以看看是咋回事。
隨后博主將手鐲給撈了起來,在仔細觀察了一下之后又把手鐲給丟地上了,可能是感覺這根手鐲太輕了,并不像是純金打造的,因此這位博主把將手鐲一下就給重新扔進了河里。
我當時看到博主丟的如此果斷時,我也是懵了,當時心里面也是有了一萬種假設,這是鍍金的?塑料的?銅的?
然而我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卻發現有網友在視頻下留言表示,干嘛就這樣給扔了,輕不代表就是假的,萬一是中空的呢?
甚至還有網友肯定地表示,如果是中空的反而一定是黃金的,因為桐的根本沒必要做成空心的!
看著網友們這樣獨特的見解,我也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被固有的思維給限制了,不過咱們做事說話也不是憑空捏造的,凡事也要有依據才行。
為此,我也是特意把視頻發給了金店的朋友,想讓他們幫忙分析一下這個手鐲究竟是不是黃金的。
結果我得到了一個答案,就是金飾品的重量不能單憑手感去評斷。
從數據上來看,純金的密度是19.32克/立方厘米,比鐵(7.87)、銀(10.49)都高得多。但金飾的重量,從來不是“純度×體積”這么簡單。
舉個例子,同樣直徑的實心金鐲和空心金鐲,重量能差出一倍。
2023年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報告里提過,市面上常見的足金手鐲(含金量99.9%),重量跨度能從15克到50克不等,其中30克以下的,八成是空心設計。
換句話說,輕,可能是設計使然,未必是材質有假。
再深入了解,金飾的工藝更是個“變量”。比如古法金,用鏨刻、花絲等傳統工藝,表面有凹凸紋理,看著厚實,實際可能比同體積的普通金飾輕;3D硬金就更絕了,通過電鑄技術把金層做薄,內部中空,能做出比實心大幾倍的造型,重量卻只有實心的三分之一。
2024年央視《消費主張》做過實驗:一款3D硬金的手鐲,直徑5厘米,看著比實心款大兩圈,稱重只有18克,而同款實心款重42克。但兩者都是足金,燒化后提純,含金量完全達標。
通過以上這些數據和案例,我想大家也跟我一樣,對鑒別黃金飾品有了新的認識。
但是這位博主為啥會覺得輕就不是黃金的呢,我覺得大概率是固有的經驗在作祟,就像我一開始也認為黃金手鐲就該是沉甸甸的。
但是在經過深入了解之后,我發現我們對金飾品的認知,基本上都來自于影視里“沉甸甸的金元寶”以及祖上傳下來的大金手鐲,會下意識地認為重才是真。
只不過現代金飾品的制作工藝早已有了質的突破,1克的黃金的延展面積因加工工藝不同而有所差異,通常可延展為0.5至16.2平方米的金箔,這樣的技術在以前想都不要想,因此那時候的黃金飾品幾乎都比較沉。
想要判斷這根手鐲究竟是不是真金打造的,除了以上一系列的數據作為支撐外,我覺得還得根據實際的情況來。
像視頻中的這根手鐲,在陽光的照射下還在反光,色澤金黃且光滑,并沒有發現明顯的掉色或者氧化。
同時我們能發現一個小細節,那就是博主撈手鐲時,手鐲是“躺”在水草里,沒有纏繞或卡住,說明它可能剛掉不久。
如果是真金,掉進河里大概率會沉底(金密度大),但如果是空心或鑲嵌了其他材質(比如內部填充樹脂),可能會因浮力停留在淺水區。
但是這個細節,又給“真假”添了層懸念,不過現在這根手鐲已經被扔到了深水區,也不知道它還有沒有機會重見天日。
各位朋友,通過視頻畫面以及我收集的這些數據等,你覺得視頻中的這根手鐲會是純金打造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