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來買單!”
在重慶榮昌一家尋常餐館里,區委書記高洪波的聲音擲地有聲。兩桌飯菜,1100元,賬單清晰曬出。客人有勞模、教師、創業者、養豬專業戶、制造業老板……這場書記自掏腰包的宴請,瞬間在網絡上激起千層浪。
這一幕為何如此“扎眼”?因為反差太強。
當“官員吃飯”幾乎與“違規吃喝”劃上等號,當某些地方整治行動層層加碼,令正常公務交往也噤若寒蟬時,一位區委書記坦然自費請客,仿佛一道刺破沉默的光。它尖銳地提醒我們:官員正常消費與違規宴請,本就是兩條平行線。
高洪波并非一時興起。年初的全區經濟工作會上,他已公開喊話公職人員“買新衣、下館子”,提出“帶頭消費、帶動消費、帶領消費”的“三帶”主張。這一次,他用一頓飯踐行了自己的諾言。這頓飯的“公心”也清晰可見:以“人間煙火氣”為媒,展示榮昌的營商環境與產業活力。豬業、食品、藥品……桌邊圍坐的正是當地經濟的縮影。書記的賬單,成了一張燙金的城市名片。
當官員的合理消費成了需要“藏起來”的敏感詞,這本身就是一種扭曲。社會對公職人員的消費行為,長久戴著“特殊濾鏡”。一方面,某些違規吃喝的陰影揮之不去,讓公眾難免心生疑慮;另一方面,部分公職人員自身也杯弓蛇影,將一切個人消費“隱身化”。某地教師AA制聚餐被通報批評的舊聞,正是這種草木皆兵心態的惡果——它非但未能厘清邊界,反而模糊了是非,為“一刀切”提供了溫床。
榮昌這頓飯的可貴,在于它的“不怕看”。菜單公開、賬單曬出、人員透明——經得起審視的合理消費,何懼陽光?公眾的反應恰恰印證了社會的理性:只要真實、合規,公職人員的正常生活消費,大家樂見其成。社交平臺上,“書記這錢花得敞亮”、“自費吃飯天經地義”的點贊占據主流。當更多合規消費敢于大方展示,那些真正見不得光的違規吃喝,才會在對比之下無處遁形,讓監督的“瞄準鏡”更精準。
高洪波請的是一桌飯,打開的卻是一扇門。它傳遞出一個樸素真理:官員不必活在真空里。合理的個人消費,是生活的常態,更是融入社會肌理的紐帶。當官員能坦然展示一頓自費的午餐,民眾也能以平常心看待他們的日常,彼此間那道無形的墻才會消融。
這一頓飯,1100元,吃得堂堂正正。它吃掉了不必要的“不敢”,也吃出了官民互信的“煙火氣”。
然而,當一位區委書記的普通自費聚餐都能成為新聞,當“官員敢吃飯”竟成了需要勇氣的事,我們是否也該反思:某些審視的目光,是否已苛刻到讓正常變得“反常”?當“不敢吃”的寒蟬效應需要“敢吃”的破冰之舉來打破,這究竟是誰的尷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