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越自衛反擊戰剛打響時,炮火連天,彈如雨下,李新良卻看著戰場直搖頭:越軍太狡猾了,炮彈打出去大半都白費了。那一仗,不只是硬仗,更是心累。
李新良的成長軌跡與125師接戰準備
1936年11月,李新良出生在山東萊陽穴坊鎮躬家莊,家境貧寒,七八歲時,國民黨大軍還在村邊掃蕩,他已經拎著紅布小旗當上了兒童團團長。
那時候他還太小,槍拿不動,就靠嘴皮子帶娃娃兵給八路站崗、送情報。
1953年8月,17歲的李新良穿上軍裝,被送進南京工程兵學校,他腦子靈,學東西快,3年后被分配到41軍,干的是最苦的工兵,泥水里爬、雷區里滾、炸藥桶背著翻山頭,這些他都干過。
從排長到副連長,再到營參謀、團作訓股,他一門心思鉆打仗的事,1962年以后,調任42軍系統,一干就是十幾年,從參謀、科長到團參謀長、副師長,可說是一步一腳印,全靠戰術素養和作風扎實。
1978年,李新良被調任125師副師長,面臨的卻不是一支能打仗的隊伍。
125師下轄的374團和375團,長期搞農場勞動、修水利,軍事訓練幾乎荒廢。軍人身上沒了殺氣,紀律也松弛,唯一保持戰斗力的是373團,還算是“帶槍部隊”。
他坐不住了,連夜制定訓練計劃,從單兵到班、排、連逐級演練,跑山、打靶、鉆工事,雷打不動。他要求每個營必須能獨立作戰,哪怕斷了通信、失了指揮,也要咬牙完成任務。
兩個月下來,374團和375團的精神面貌徹底變了,連武器保養都細致到分解彈匣擦螺絲。
李新良多次強調:“越軍不是土八路,他們打過法國人、美國人,有一套!咱不能靠喊口號取勝!”
1979年2月初,命令下來了。125師編入東線部隊,由許世友統一指揮,從廣西水口方向出擊,目標:高平復和。
當時越南已和蘇聯簽署軍事同盟條約,中蘇關系正冷,背后動靜很大,越南又出兵柬埔寨,推翻紅色高棉政權,形勢逼人,中央決定動手,是不得不為之。
125師的艱難攻堅與越軍狡猾戰術
1979年2月17日凌晨,炮火打響,125師從廣西水口關方向向復和地區突進,戰斗正式開始。
地形先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復和地帶山林密布,道路狹窄,能走車的地方不到三分之一,山丘連著山丘,每個高點都可能藏著敵人。
李新良知道,硬闖不行,他決定分兵三路:正面強攻、兩翼穿插,主攻方向集中火力打通突破口,兩側小部隊迅速插入敵后擾亂陣地。
可越軍沒那么好對付。
他們早在山頭布下成層次、分梯次的防御網,前線是地方部隊和民兵,中線是主力營,后方還有地道和儲備,每個陣地都能打、能守、能跑。
工事結構也極其狡猾,有的是帶鋼筋混凝土的半永久工事,有的只是樹枝偽裝的野戰掩體。敵我難分。
火力配置是按層次擺的,最前線用沖鋒槍、迫擊炮,后方布機槍、高射炮,打起來像層層火墻。
尤其是游擊戰術,讓人頭疼,越軍的地道系統相連相通,能鉆進村子,能通到山下,一炸完就跑。
白天是“老百姓”,晚上拿著槍就開火,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搞得人心惶惶。
最要命的還是地雷,復和周邊,全是地雷密布,假的也多,有的地雷用木殼包裹,金屬探測器掃不到,還有的藏在香蕉樹底、雞窩里,偽裝得極像。
這時候,炮兵出場了,按照預案,發起總攻前進行15分鐘猛烈炮火準備,125師和周邊友軍的炮兵部隊一起轟炸,炮彈飛滿天,山谷像被火洗了一遍。
一個晝夜下來,炮彈打出去幾萬發,可敵人卻損傷不大,越軍人影不見,地道也沒炸塌,反倒讓不少我軍官兵誤以為“敵人全跑了”,導致沖鋒時吃了苦頭。
28天里,我軍火炮共消耗炮彈近100萬發,李新良后來反思,這里面很多是白白浪費的。
一是目標識別困難,根本分不清敵人在哪兒;二是地道戰對炮擊幾乎免疫;三是越軍不打陣地戰,他們“打一槍換一個山頭”,你炮再猛,也轟不準人。
為應對這些問題,李新良調整戰法:少用火力壓制,多用小股部隊穿插、夜戰、包抄。
375團1營在一次夜襲中摸黑爬上一個狹長高地,硬生生殲滅了一個越軍加強營,這成了全師的標桿戰例。
125師戰至2月19日,付出不小代價后攻占復和鎮,隨后被命令轉為清剿任務,由54軍162師接替主攻方向。
作戰統計顯示:125師共殲敵1718人,傷敵625人,俘虜83人,但也傷亡不小。
李新良后來說:“這仗打得艱難,越軍不是怕打,是太會打,我們白白浪費很多炮彈,是大教訓。”
戰場上的成長與反思
復和剛拿下沒幾天,125師就被調去配合清剿,對越作戰并沒結束,越軍的麻煩才剛開始顯現。
從2月17日到2月19日,是第一階段,突擊主線陣地,42軍從龍州打,41軍從那坡打,都以硬骨頭碰硬骨頭的方式強沖過去。
復和一拿下,越軍就往縱深撤退。李新良判斷得準:這仗不會像正面進攻那么干脆,越南人一旦打不過,馬上鉆山溝、挖地道、打游擊。
第二階段(2月20日至27日),125師配合友軍繼續清掃復和外圍,124師、126師開進高平,整個戰場戰線拉開,形勢變復雜,敵人四散而逃,不給你成建制消滅的機會。
從2月28日開始到3月16日,是最頭疼的階段,清剿敵殘部、搜山、封鎖交通線、掩護后撤,20多天,天天打零仗。
越軍這一套打法很嫻熟,白天裝平民,晚上搞破壞;剛炸完公路橋,轉身又埋地雷。
有一次,125師補給隊剛在山坳搭棚過夜,天一黑就中迫擊炮火,幾門火炮直接被炸廢。
李新良反復強調:“別看他們不成建制了,我們對地形不熟,動作太大,反倒給了他們下手機會。”
問題接二連三暴露出來,最大的問題是情報薄弱。
敵人在哪里、有多少人、哪個山頭還有地道,沒人能說得準,空軍偵察范圍有限,地面搜索又慢,部隊走三公里,就可能踩五個地雷。
其次是指揮協調難度高,敵人打完就跑、跑完再換裝,后方指揮部反應跟不上前線變化,有時炮火支援來得太慢,有時誤炸了“空陣地”。
補給問題也嚴重,部隊要翻山越嶺,糧彈都靠人扛,有的陣地上要打兩三天,吃的是壓縮餅干和涼水。
李新良回憶:“我們打的是正規戰,他們打的是‘藏貓貓’,越往后越不適應,很多老經驗在那兒用不上。”
尤其是炮兵問題,幾次都打“空包彈”,一來目標位置錯判,二來打的是“假陣地”,敵人早就撤了,幾百發炮彈砸在空殼碉堡上,嚇都嚇不到人。
再者,炮兵火力太分散,每個團都有一塊目標,打起來不集中,真正對敵人有效殺傷的密集炮擊,少之又少。
越軍反而很聰明,他們常在“前一晚打過的陣地”埋上地雷等你回頭,你以為掃干凈了,其實剛走就補上新的。
李新良在總結會上提到:“不能光靠火力解決問題,要靠人去‘貼著打’,靠班排夜襲、靠尖刀突擊。”
375團1營夜襲班占西側高地就是典型。
敵人認為晚上不會有人進攻,結果我軍一個加強營摸進山頂,手榴彈貼著窩棚扔,一夜間殲敵百余,連俘虜都有。
打到最后,兵也疲了,彈也緊了,人心理壓力更大,125師雖然完成任務,清剿大半區域,但兵力損耗實打實,東線首日損失就超四千人。
有人說這仗“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并非虛言,越軍靠地利和戰術硬生生把常規軍打得焦頭爛額。
李新良的軍旅輝煌與歷史啟示
打完這仗,李新良沒進醫院,進了軍事學院深造。一年系統訓練后,升任41軍師長,又調廣西軍區當司令員。
1995年任沈陽軍區司令,1997年調北京軍區,地盤越大,任務越重,他狠抓訓練,搞過一次陸空聯演,效果不錯。
1999年國慶50周年,李新良擔任閱兵總指揮,陪同國家領導人檢閱部隊,從槍林彈雨走到天安門前,沒人比他更有底氣。
退役后轉入人大系統,關心民生,尤其老年人生活,多次去貧困區調研,他不愛說話,外界對他印象更多來自閱兵視頻,而不是戰地事跡。
對越作戰,他的反思很簡單直接:
- 炮火太分散,沒打痛對方。
- 缺情報、看不清敵人,打不到點上。
- 正規戰思維對不上游擊戰套路。
這仗意義不小,越南失了北方重工業,蘇聯南下戰略受阻,而對中國軍隊來說,也是一場轉型仗。
李新良這一代人,經歷過從地下戰線、山地突擊、炮火硬仗到大閱兵演練,一路靠實打實成長。他不愛講理論,但講一句是一句:“仗不能白打,炮不能白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