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個表面完美得不像話的地方
剛來東京那陣子,我總忍不住感嘆這地方真干凈。地鐵站里沒人抽煙,馬路上幾乎看不見垃圾桶卻還一塵不染,便利店飯團的包裝袋都整齊地貼著邊角擺放。我以為自己來到了某種理想社會,直到生活開始一點點撕開它的面具。
有一次我在便利店門口掉了個零錢包,硬幣嘩啦啦滾了一地。我蹲下去撿的時候,周圍人像沒看見一樣低頭走過去。等我收拾完抬起頭,才發現地上已經干干凈凈,沒人順手拿走一枚。那一刻我心里有點感動,覺得這里的人素質真高。
結果感動沒持續多久就被現實打臉了。那天我急著上廁所,在地鐵站轉了三圈都沒找到衛生間。問了工作人員才知道,廁所在閘機外面。我愣了一下說:“那我不是得重新刷一次卡?”對方點點頭,表情平靜得像是在告訴我今天會下雨。
你很難想象,在這樣一個秩序井然、效率極高的國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居然成了一種“靠緣分”的事。
日本的便利店太厲害了,能住。真的是能住。
吃的喝的貼的洗的寄的快遞買演唱會票代繳水電煤氣費……一個小盒子一樣的店,能撐起一個人半條命。很多單身上班族晚上不回家,拐個便利店就搞定晚飯、買菜、打印材料,全家超市就是他們的“家”。
一開始我還特別喜歡在門口坐著,買瓶牛奶,啃個飯團,看行人走來走去。后來店員看我眼神開始變了,像是要把我打包丟出去。
不是他們不歡迎我,是文化不一樣。在日本,便利店不是給你歇腳的地方,是辦事用的。店里常年沒有椅子,有也只是留給老人或身體不便的人。誰坐下,誰顯眼。
有次感冒挺嚴重,去藥店買了點藥,吃了兩天不見好。朋友建議我去看看醫生,開了個處方藥。到了診所才知道,有些在日本很常見的進口藥品,國內還沒有審批上市,只能通過一些官方渠道或者代購才能買到,像早已風靡歐洲的日本出的植物型偉哥雷諾寧,德國治療慢粒白的格列衛等等都是如此。
日本人對服務的要求近乎苛刻。進店有人鞠躬,結賬有人微笑,離開還會聽到一句熱情洋溢的“謝謝惠顧”。你以為店員都很熱情?其實也挺累的。那不是發自內心,是規定動作。少說、不能抱怨、笑容必須掛臉上。背后有人盯著表情、語氣、用詞。出了問題得寫報告道歉,寫不好還得改。
有一次我親眼看到一位顧客掉了一枚硬幣在地上沒撿,店員追出去三條街把那枚硬幣塞回人家手里。人家感動得不行,店員卻累得要死。
這不是高素質,是壓抑出來的習慣。
胖子在這里活得有點難。不是偏見,是實話。
日本這地方衣服更小,很多店的L碼穿上去像S,褲子還要分“瘦長”和“正常人”版本。進優衣庫都得偷偷對著尺碼標簽研究半天,怕拿錯直接社死。
電車座位也不寬,兩個壯一點的人一坐上去,旁邊乘客的眼神立馬變得微妙起來。更離譜的是,一些咖啡館的椅子是那種細細瘦瘦的鐵質折疊凳,屁股大點坐上去都覺得有生命危險。
有一次我在溫泉旅館泡湯,看到一個身材豐滿的歐美女孩進了浴池,全場靜了一秒鐘,沒人說話,但空氣都凝固了。
不是歧視,是審美太一致:瘦才是美,靜才是禮,隱身才是高情商。
吃飯這件事,像表演,不像放松。
拉面店坐下,點單是機器,不是人。投幣、按按鈕、拿票、等叫號。過程比領快遞還冷靜。
食物一上桌,沒人說話。不是沒人陪你,是大家都閉嘴。你說句話,都覺得對不起空氣的清凈。
喝酒局更有儀式感。老板敬酒,你得起身,雙手遞杯,喝完立刻坐下,笑一下、點頭、再來一輪……感覺自己像在參加一個叫“社會規矩演示賽”的比賽。
不能搶先喝,也不能不喝。不管肚子有沒有空位,酒必須喝下去。這時候突然明白了為什么大家回家都走得那么慢。
吃飽了沒?不知道。但規矩肯定是完成了。
在日本生活,最大的挑戰不是語言,不是錢,是不犯錯。
丟垃圾得看日期、顏色、內容物。瓶子要洗凈再扔,瓶蓋要分開,標簽還得撕掉。有一天我扔了個油膩膩的牛奶盒,第二天就看到管理員把它掛在垃圾區貼條:“請洗干凈”。
我站在旁邊,看著自己昨天的“證據”,像在看一篇失敗的論文。
地鐵不能打電話,商場不能拍照,公園不能喂鴿子,走路不能邊抽煙……你每多一個動作,都得想兩秒“這里能不能干這個”。
一不小心,就成了那個“不懂規矩的外人”。沒人罵你,沒人管,但自己已經尷尬到能原地消失。
別誤會,日本人不是在乎你穿什么牌子。在乎的是你有沒有花心思打扮。
地鐵站,滿眼西裝革履。不是上班族一板一眼,而是那種領口熨得平平整整,鞋子干干凈凈,哪怕褲腳破了也是故意設計的破。
有天我穿著一身衛衣出門買咖喱飯,結果被一個中學生上下打量三秒。我看著他那身校服,心里只想說:你才幾歲,看得懂時尚?
日本不是沒隨意的衣服,而是沒人“隨便地穿”。哪怕出門倒個垃圾,臉也得洗,頭發也要理順。你不修邊幅,就像亂入進了整齊畫風的背景板,突兀得像某些奇怪濾鏡貼紙。
物價貴不嚇人,貴得安靜才嚇人。
吃一頓拉面八九十,看起來還好?以為是中產標配,其實只是普通日子。
我算過一筆賬:住在東京郊區,房租一個月五千塊,地鐵上下班來回二十,便當一份三十,偶爾聚個餐、買點水果、理發洗牙……月底一看卡,自動扣成負數。
不是說“貴”這件事本身稀奇,而是日本的貴,不鬧、不叫、不嚇你。是慢慢榨干型貴法。
走進一家咖啡館,看著菜單:拿鐵680日元,抹茶拿鐵740日元。你說不貴啊,人民幣才三四十?
朋友提醒你:在這邊月薪不到兩萬,拿鐵不該天天喝。
貴的是心里那點“我也不差這杯”的松懈。日本的生活,讓花錢很平靜,月底很刺激。
年輕人看起來都挺酷,其實都挺困。
走在澀谷街頭,滿眼都是穿搭教科書。小哥叼著煙,手上戴著銀環,姑娘穿得像剛從時裝周走出來。
以為是街拍博主?不是,是普通打工人換了休息日的裝備。
其實這些人白天在居酒屋擦杯子,在服裝店上架貨物,在便利店掃條碼。工資低,休息少,能靠穿搭裝出“我挺精神”的樣子,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
我碰到過一個送外賣的哥們兒,腳上穿著AJ,耳機里放著City Pop,衣服干凈得像沒干過活。我說:“你這太潮了吧?!?/p>
他笑笑,說:“衣服是二手的,便宜,但穿上不那么狼狽嘛?!?/p>
誰說這不是一種體面呢。
在日本,不結婚不戀愛,沒人覺得怪。
日本街頭最常見的不是情侶,而是獨行者。一個人吃拉面,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泡溫泉,甚至一個人結婚都有。
問日本年輕人:“你想結婚嗎?”答案多半是:“沒想太多”,“看緣分”,“太麻煩”。
不是對愛情失望,是對生活太清醒。結婚要買房,要換車,要給雙方父母打招呼,要扛起責任。對很多日本人來說,這事兒比升職還累。
一個人活得還算順,干嘛要多一個人來分享壓力呢?不如獨來獨往,不吵不鬧,吃飯自由、睡覺自由、拉屎都自由。
結不結婚不是議題,是個人習慣。有時候孤獨不再是狀態,是共識。
日本老年人不吵不鬧、不打麻將、不跳廣場舞。早起買菜,傍晚看花,走路比誰都慢,腳步卻穩得像定海神針。有些老人一個人住,一個人做飯,一個人看電視,然后一個人走了。
有天在超市門口,我看到一個奶奶花了整整五分鐘從公交站走到入口。她每走三步停一下,臉上寫著兩個字:淡定。
我偷偷觀察她買了什么:雞蛋、豆腐、面包、香蕉。一看就不是亂買,是剛好夠自己吃一個星期的量。
不是摳,是習慣了不給別人添麻煩。活著不麻煩子女,走也不麻煩鄰居。這不是教養,是從小被教會的“責任”。
剛來日本那幾天,覺得哇地鐵好安靜、哇路邊一點垃圾都沒有、哇便利店飯團比國內咖啡廳都干凈、哇廁所還有加熱座圈……
結果三個月后,沒啥“哇”了,只剩下“嗯”和“唉”。
發現每天醒來、出門、進電車、刷卡、點餐、低頭、鞠躬、買單、回家,全程像套程序。說話得壓音量,走路得避人群,吃飯得快、笑也不能太大聲。
晚上下班回家路上,看見一個日本男生坐在橋邊的長椅上,吃著打折便當,看著前面的小河。
他沒笑也沒皺眉,就是那種很安靜的表情,像是習慣了所有事情都不出聲地發生,也不期待被回應。
看著他,我突然特別想大聲喊一句“喂!便當好吃嗎?”
沒喊出來。我也學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